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世界麵包冠軍─吳寶春

吳寶春,一個來自屏東內埔鄉龍泉村的庒腳囝仔,正式學歷只有國中畢業,身高160公分出頭。然而,他所創作的麵包不僅在國內掀起一股新風潮,更讓台灣在地食材躍上國際舞台發光發熱,稱呼他「麵包界的小巨人」,一點也不為過。

2008 年,吳寶春率領的台灣代表隊首度參加素有「麵包界奧林匹克」美譽的「樂斯福麵包大賽」,一舉奪下銀牌殊榮。2010年,他個人又打敗另外16國23位麵包 頂尖高手,坐上第一屆世界麵包大師冠軍寶座。兩年前那次比賽,他研發的紅酒桂圓麵包舉世驚艷;今年,他的冠軍代表作─米釀荔香麵包則讓國際麵包界都聞到了台灣的香味。
紅酒桂圓麵包,是吳寶春懷念媽媽、用媽媽的愛做成的麵包。小時候他家裡窮,但每到冬至,媽媽都會煮桂圓糯米糕給孩子吃。清冷的冬日,淋上台灣米酒的甜熱米糕 下肚,溫暖而甜美的感覺縈繞身心。吳寶春說,這是媽媽從天上給他的靈感,讓正在為比賽題目「具備國家特色麵包」傷透腦筋的他茅塞頓開,決定就以這個口味為基礎製作麵包。

他試了許多地方的食材,最後挑選了來自台南縣東山鄉的古法煙燻龍眼乾。至於糯米和米酒的部分,本來想用米酒或酒釀,但經過一再嘗試,表現不如預期,於是以紅酒、胚芽取代,略帶酸香的法國紅酒和老麵、胚芽、核桃、龍眼乾十分協調,形成一種品嘗過後令人懷念的深沈風味。

那一年得獎後,吳寶春曾到屏東山地門鄉演講,在天真可愛的原住民小朋友身上看見一種希望,他許下承諾,兩年後會使用山地門鄉的一種食材創作國家特色麵包參加 比賽。後來他選上的是山地門小米酒,加上埔里有機玫瑰以及很多台灣人都沒聽過的炭烤荔枝乾,三種「很台灣」的食材與老麵結合,創造出充滿台灣生命力的米釀 荔香麵包。

得獎的時刻,吳寶春將榮耀獻給在天國的母親,也感謝生命中所有的貴人。

吳寶春家裡8個兄弟姊妹,他是老么。他12歲時父親過世,不識字的媽媽四處打零工,幫人採鳳梨、採甘蔗、種稻、在流水席幫忙端菜送菜,一肩挑起養家重擔。她 很有骨氣,不喜歡欠人家錢,也討厭向人伸手,總是盡自己最大的力量,拚命去做,從來不喊苦、不叫累,即使做到體力不支、差點暈倒,她也不肯休息,買一瓶提 神飲料喝下,又繼續去上工。

吳寶春說,媽媽對他,是放任式的管教,不管他做錯什麼,媽媽最多罵兩句,從來不體罰。但是他清楚看到媽媽對他的那一份母愛,在媽媽身上,他更看到毅力與堅強,學到再怎麼辛苦也不放棄的精神,所以他皮歸皮,卻沒有變壞,而且從小就立志出人頭地,絕對不要再讓媽媽再過苦日子。

貧窮的家庭沒有錢讓孩子繼續念書,幾個哥哥都早早離家去當學徒,身為屘仔的吳寶春也在17歲(足歲不到16)時離開故鄉,到台北當麵包學徒。出發前,他最遠只到過屏東市。媽媽為他買了一張最便宜的慢車票,帶著50塊錢和一小包換洗衣服,他隻身來到繁華的台北城。

他 的第一個落腳處,是木柵菜市場後面的麵包店。老闆供吃供住,但居住環境相當惡劣,才六坪左右的通鋪擠了四個人,昏暗、潮濕、油煙、爬滿壁癌的牆壁會反潮, 睡到半夜還有蟑螂從身上爬過去。做麵包很辛苦,每天清晨三點起床,工作十四、五個小時是常態。國中剛畢業的吳寶春才138公分,只好站在沙拉油桶上面,把 烤盤送入烤箱,但因為個子還是太小、烤盤太重,一不小心就燙傷手臂。

早日出人頭地的強烈願望讓吳寶春每件事都搶著做,包括搬鐵板、削馬鈴薯、切蔥、備料、打雜…。其他人下班後忙著去玩、交女朋友,他卻每天留下來,用剩下的麵團練習擀、揉、摺、疊、壓等麵包整形工夫。

當 學徒以後,吳寶春每個月領到薪水,一律只留兩千當零用錢,其他都匯回家給媽媽。每個月僅有的兩天假,他總是搭著慢車回屏東老家,往往到家時已經晚上十一、 二點,媽媽也睡了,「什麼苦我都忍下來,只要回來看到媽媽在睡覺,我就安心了。」他說,自己是一艘漁船,媽媽是他的「港口」,船靠了岸,心就安了。

苦 熬四年半,待過數不清的麵包店,吳寶春終於出師了。他當學徒時,傳統台式麵包當道,等他當上大師傅後,麵包業生態卻出現重大轉變。一方面日本麵包業者如山 崎、聖瑪莉大舉入侵;另一方面,民眾健康意識抬頭,強調少油少蛋少糖並添加各種堅果、核桃的雜糧麵包、歐式麵包興起,消費者口味趨於精緻化,開始講求口 感、風味、創新。吳寶春感受到風向的變化,自己做的麵包卻無法突破傳統範疇,銷路一直下滑,心情苦悶沮喪到達極點。

這時候,他聽說有一個沒當過學徒的人,光靠自己看書、實驗,才兩年就開了麵包店。這個人的店開在巷子裡,麵包很醜,卻造成大熱賣。這位門外漢是被朋友暱稱 為「阿光」的堂本麵包店主廚陳撫光,他也是吳寶春眾多貴人中的一位。吳寶春帶著自己得意的作品甜麵包上門拜會阿光,阿光只吃一口就丟掉,還很直接的嫌棄 說:歹吃!

從阿光那裡,吳寶春領悟到:麵包能否吸引消費者,關鍵在於味道。傳統的師傅太講究麵包外形,只會以制式配方決定味道,無法創造出令客人驚艷的麵包。受限於生活經驗,吳寶春以往最大的飲食享受只是海產店、土雞城、大口暢飲啤酒,他無從想像,紅酒、墨魚也能放入麵包中。

阿光出身醫生世家,從小吃美食、喝美酒、聽進口音響,他帶著吳寶春四處吃美食、品酒、研究各種高檔食材,開發他的味蕾,也教他聽古典樂、爵士樂、甚至嘗試種花,理由是:懂得吃,就要懂得美的生活。他還帶吳寶春去買日文烘焙書,讓他更了解烘焙的知識。

為了看懂日文烘焙書,小時候不愛念書的吳寶春開始學日文。在書中,他認識了微生物,發現肉眼看不見的東西居然能創造奇妙的風味。可是,光靠自修進展有限,另一個貴人─從事食材貿易的王芳香,為他打開另一扇學習的窗戶。

王芳香動用個人關係,送吳寶春到日本知名麵包公司觀摩吐司麵包製作過程。在這裡,他學習到,麵包好吃的最重要關鍵是時間和溫度,攪拌好的麵團應該是24度,然後在27度的環境下發酵4小時,最後達到理想的麵團溫度28度,差一度,做出來的麵包「就像天堂和地獄的差別」。

吳寶春說,從麵包身上,他學習到很多。為了了解老麵的酵母變化、做出好吃的麵包,他看書、上網學習、參加麵包講習會,像海綿一樣不斷吸收專業知識。為了怕破 壞味覺,他下決心戒煙。為了創作麵包,他學著欣賞藝術,音樂,品嚐美食。他說:「麵包是專業技術,但也需要學習不同領域,才能豐富麵包的內涵。」對吳寶春來說,麵包代表學習,學習帶給他成長,帶給他快樂。

為了參加麵包比賽,吳寶春有三個月的時間白天忙上班,下班後再練習比賽的麵包,經常搞到凌晨兩三點才睡。他形容當時拖著孤獨的身影,曾有幾度迷惘,問自己:到底為了什麼?後來,他領悟出,是對麵包的熱情讓他不停往前走,既然是自己要走的路,就要全心付出,這是成功的代價。

現階段,吳寶春還在繼續研發,要把更多台灣農產品變成烘焙的食材,讓台灣的口味在國際發揚光大,醬油吐司、草莓麵包,都是他心中漸漸醞釀成型的味道,他強調,他要做的,可不是以往尋常的草莓醤麵包,而是吃得到真正草莓香的特殊口味。

今年夏末秋初季節,他將在高雄創業,開設一家完全屬於自己的烘焙店,實現他當企業家的夢想。接下來,他還要以麵包店為起點,做出有益社會與國家的貢獻,以母親陳無嫌的名字成立慈善基金會,幫助貧困家庭的小朋友。

他說,希望把對母親的愛化為大愛,讓類似自己這樣貧窮背景的孩子得到上進與學習機會。成立基金會,一開始至少需要一千萬元,雖然有許多善心人士表示願意贊助,但為了完成對媽媽的承諾和心願,他要以經營麵包店的所得來籌措這筆錢,以自己的力量先打下基礎。

對於有心投身烘焙行業的年輕人,他要給的建議是:人生,學習最重要。冠軍只是一時的,學習才是永恆。要保持熱情,不斷學習,把麵包當成終生的事業,工作起來才能夠津津有味。
(發表於2010/6 第30期新活水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