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的品質好壞,品種是主要因素,但耕作技術也有關鍵性的影響力。過去,米飯是國人主食,因此農民選擇稻種,均以產量大為優先考量,以求收穫豐、收入好。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米的消費量大減,稻農的耕作目標在政策導引下配合修正,如何種出好吃、又讓人吃得安心的好米,是現代農夫必修學分。
為鼓勵農民種植良質稻米,農政單位自1995年起著手輔導農會辦理「稻米品質競賽」活動,並舉辦公開頒獎儀式及得獎米促銷活動,向消費者推薦國產良質稻米,協助建立地區性品牌。初期由於人力及經費限制,僅輔導辦理鄉鎮級競賽,後來才慢慢擴大規模,由縣級到區級再到全國等級。
2003年,第一屆「全國稻米品質競賽」選出全國冠軍米,並辦理首次冠軍米競賣會。2007年起,「全國稻米品質競賽」改成「十大經典好米」選拔,選出最優秀的前10名,對其栽種稻農給予獎勵。
冠軍米和米王一口氣呈現10倍增加,難免有人不以為然說,這項比賽好看之處就在「米王」的競爭,突然來10個米王,根本就是統統有獎,還有什麼看頭?何況不再拍賣冠軍米,整個活動遜色不少。
其實,農政單位也是用心良苦。前四屆「米王」生產的冠軍米,在展售會中均以高價標售,最誇張的一次,冠軍米以10公斤100萬元的天價售出,引發各界炒作的批評。為擴大參與、讓更多好米受到同等重視,2007年第五屆起「米王」頭銜不再定於一尊,而是由入圍全國競賽的前20名中選出成績最好的前10名,給予「十大經典好米」榮銜,其他十名則稱為「優質好米」。
撇開米王眾多是否導致焦點渙散的爭議,稻米品質競賽確實對台灣稻米品質的提升帶來極大動力,也讓有機栽培的種稻方式知名度暴增、受到更廣泛的重視。
從2003到2006年,連續三屆全國競賽的總冠軍都來自台東縣池上鄉,第一屆邱垂昌又有「米國總統」稱號、第二屆林龍山是「極品米王」,第三屆林龍星則是「米神」,池上也成為公認的「冠軍米故鄉」。直到2007年第四屆,才有第一位非台東人登上米王寶座,他便是在紀錄片「無米樂」中因100台斤米只賣700元而面帶愁容的崑濱伯。崑濱伯姓黃,來自台南縣後壁鄉。他成為米王後,超商以每公斤600元收購他的米做為中秋禮盒推出。換算下來,崑濱伯的米,前後身價差了約50倍。
池上產好米,除了土質、水質、氣候等先天條件優異,還歸因於當地農民長期投入有機農作耕耘、尊重並照護土地的努力。米王們和他們的鄰居們都是MOA認證系統下的有機農民,MOA是一種強調不用化學肥料和農藥,主張人工除草的永續自然農法。米王邱垂昌的詮釋最精簡有力:「生態要優先,種優質好米只是順便。」
78歲高齡的崑濱伯在農業單位輔導後,學習不用農藥和化學肥料,以台農71號(益全香米)打敗池上米,成為第四屆米王。農糧署官員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使用有機肥、減少速效的化學肥,顯示南部農民在觀念以及管理上都已提升,這一點是台灣農業要走出明天的關鍵。
2010年全國稻米品質競賽,東區入圍者中,僅鹿野陳子寰和關山楊木霖來自台東縣,其他3位都是宜蘭農民。最後勝出的,是宜蘭冬山鄉的蕭月娥。
57歲的蕭月娥與丈夫朱坤宗共同墾殖一公頃多的農田,灌溉水源來自安農溪第一道水源,水質極佳,且耕作環境未受污染;稻田一年只耕作一期,二期則休耕整地、轉作綠肥,讓地力恢復到最肥沃狀態。他們捨棄便宜的化學肥料,選擇成本較高的黃豆、有機肥,雖然每公頃稻米產量比一般少,但他們仍覺得很值得。
經常參加農政單位講習,汲取田間用藥及施肥技術的最新資訊,使用農委會規定水稻安全用藥,針對品種特性栽培管理,嚴格控管農藥與肥料施用量,全程填寫生產履歷紀錄…,是本屆十大經典好米得主幾乎都提到的「得獎秘技」,不過也有農民有些特別的法寶,桃園新屋的曾雙浪使用當地人習慣,在田埂廣植竹子防風,兼收隔離病蟲害的效果,稻米成長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再採用農改場推薦少量多次的合理化施肥,完全採用自然生態方法管理,種出好吃的稻米。
說起屏東東港,許多人立即想到黑鮪魚,很少人知道,東港也生產稻米,不少人甚至有「屏東米難吃」的印象。身為東港第一位入選「十大經典」的農民,林清源說,過去屏東米之所以「難吃」,原因在於選錯品種。東港農民過去多栽種產量大、採收早的品種,以便搶先上市、賺取較高賣價,但該品種卻並非東港環境條件的最佳拍檔。
林清源的選擇是省工、省肥料、且不易罹稻熱病的高雄145號,雖有遇雨發芽的缺點,但東港栽培期正月15日種植、5月中旬收成,正好避開梅雨季,加上以大武山純淨無污染的水源,為種植優質稻米奠下好基礎。
林清源種稻的另一大法寶,是在田埂上種植酢醬草。酢醬草是匍匐性草本植物,沿著田埂蔓延,遇到有水的地方即停止生長,根系不會伸至稻田搶食養分,而覆蓋酢醬草之處,便無雜草生存的空間,每公頃每年因此約可省下1萬到1.2萬元的除草劑費用,稻株不易罹病,稻米品質當然一級棒。
用心,是多位農民入選「全國十大」的主要因素。高雄美濃的劉正上年逾七旬,每天巡視農田至少4趟。他開的車,車上放著農具以及2把椅子,即使沒有農事要做,「摸一下也好」;有時則拿出椅子,獨自一人或是與老妻一起,坐著看看稻子。由於採有機耕作,除了施用有機肥,拔除雜草成了最重要的工作,夫妻倆隨時隨地拔除雜草或其他品種的稻禾,連田埂角落、石頭縫隙也不放過。劉正上說,田間乾淨清爽,害蟲難以棲息,稻株自然不易罹病,雖然辛苦,但這是「做田人」的堅持與使命。
76歲的雲林老農李清標是這一屆十大的最高齡者,農事年資高達43年。他每天出門巡田水2次,既當成運動,更是生命的目標與寄託,無論颳風下雨,全年無休。有空則讀書、研究種稻技術,不愛串門子高談闊論。別人若問:你種的是什麼米?,清標伯總回答:我種的品種叫健康安心米。(2011.02新活水第34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