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

代代出好米 香Q又健康 ─ 台灣米的演進史

台灣土地分布從熱帶到亞熱帶,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稻米生長,一年兩收、甚至三收不是問題,加上農耕技術進步,台灣稻米品質好、口感佳、直追日本米。現今台灣農民普遍種植的,是俗稱「蓬萊米」的稉稻;然而在早期,台灣先民多半栽種秈稻,也就是俗稱的「在來米」,這當中的轉折,有其特定的歷史因素。


台灣稻米的生產方式,起自原住民利用火耕燒山闢田,待地力耗弱後再轉移他處栽種。到了明朝末期,大陸東南沿海漢人移民台灣,將中國水稻品種及農具一併引入,才開始有了較具規模的農田水稻種植。但此時的水稻品種與品質仍參差不齊,稻米中雜有稗子,品種也為米粒較長、口感乾硬無黏性的秈稻。


到了日據時期,因為日本人不習慣秈米的口感,希望改變台灣水稻栽種的方法與品種,因此引進日本稉稻品種,開始有計畫地進行一系列品種試驗及栽種方法研究,並逐漸推廣稻米栽種面積,希望以「農業的台灣」做為日本本土的米倉。


西元1926年,台灣總督伊澤多喜男將在台灣栽種成功的稻米命名為「蓬萊米」,意思是「產自蓬萊仙島台灣的優良稻米」,主持培育計畫的日籍農業家磯永吉則贏得「蓬萊米之父」美稱。至於台灣原來栽培的秈米,則被稱為「在來米」。1940年代,稉稻佔台灣水稻栽種總面積的一半以上,成為栽種的主流。


台灣光復以來,育種人員持續努力,育成許多產量高、品種優良的新好米品種,已知的至少有92種。最近約20年間,新品種依其「誕生地」分別由主導台灣農產品育種、改良和栽培試驗的源頭─農業試驗所(含嘉義分所)和各區農業改良場命名。農試所育種成功的,稱為「台農n號」或「台農秈n號」等;各區農改場育種成功的,則以各區地名再加上編號為名,例如台中區和台南區農改場分別培育成功的品種,為「台中n號」和「台南n號」。


不過從民國七○年代到八○年代精省以前有大約十年的時間,為了強調育種是農林體系團隊合作的概念,新育成品種統一以稻種特性及编號、前面冠上「台」字為名,例如大名鼎鼎的台稉9號是由農試所及區農改場共同合作的成果,但由位於彰化的台中區農改場提出申請命名。


有時候,有些稻米會因某種原因而另外被賦予商品名或俗名,例如2000年農試所育成台農71號香米,為了紀念在公開命名前2個月因心肌梗塞而辭世的育成團隊主持人郭益全博士,所以又名「益全香米」,其他如桃園3號叫「新香米」、高雄145號叫「晶鑽米」等。


由於經歷二次世界大戰、農業蕭條,台灣光復後,政府在農業政策上施行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等措施,以恢復糧食生產。西元1950年時,全台稻米產量已超越日據時期的最高紀錄,1976年更達到歷年最高紀錄271萬餘公噸。然由於社會經濟發展,民眾飲食習慣改變,稻米需求量逐年減少,生產過剩的問題日趨嚴重,政府於是開始政策性地提供農民補貼,推動稻田休耕及轉作計畫。稻米品種改良的目標,也從「產量高」轉向「品質好」。


農試所副研究員賴明信博士指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改良稻米品種,早年有台中65號、嘉南8號、台南5號和台農67號等。台中65號是利用龜治與神力兩種日本水稻品種雜交培育出的第一代蓬萊稻,嘉南8號和台南5號分別為1950到60年代、1968到79年間台灣栽培面積最廣的品種。而台農67號則更是地位重要,自1978年推廣之後,栽種面積曾高達全台稻作77%,是迄今居於領先地位最久的品種,一枝獨「大」了20年。


賴明信說,接下來的代表性改良品種,有台南11號、台稉8號、台稉9號和台農71號等。台南11號和台稉8號都以產量高著稱,也是目前嘉南地區主要栽植品種,尤其2004年推廣的台南11號,其米粒透明度良好、心腹白少,完整米率高於台稉9號,產量高過台農67號,是一般化栽培的主力品種,近年市售未標示品種的食米大概都是它。


台稉9號和台農71號,更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良質好米。台農71號是知名度最高的香米,也是歷屆稻米競賽中的常勝軍。台稉9號於1993年命名,是迄今被公認最Q、最好吃的品種。


台中區農改場許志聖研究員指出,台稉9號有一個最難被取代的優點:稻穀貯存半年後食味不變,因此截至目前,各種稻米品質競賽或實驗研究,仍以台稉9號為基準品種。它的缺點是產量較少而且不易照顧,以致農民種植的意願不高。有些市售米標榜純台稉9號,但是否摻雜其他品種?外界多有疑慮。


最近幾年竄起的良質米品種包括:由桃園區農改場改良所育成、帶有淡淡爆米花香氣的桃園3號、以及由高雄區農改場改良成功的高雄139號、高雄145號等。高雄農改場吳志文課長表示,高雄139號屬半矮性豐產品種,需要生育日期稍長,自1975年命名推廣,至今歷久不衰,花東地區普遍栽種,食味品質優良,更為2004年(睽違33年之後)再度開啟銷日稻米之先驅,現今花蓮富麗米和台東池上、關山米大多是這個品種,日人因其米質佳但外觀不甚良好而給予「醜美人」封號。高雄145號為良質兼具豐產潛能的品種,米粒外觀晶瑩剔透、幾無心腹白、完整米率高,食味品評不輸台稉9號,從2007年起,連續4年各有3位農民以這個品種入選全國十大經典好米。


吳志文課長說,高雄場的品種改良策略,是在產量達到一定標準的基礎上致力於品質改良。高雄143~145號達到了提升白米外觀與食味品質並兼顧產量的目標,2008年命名的高雄146號則達到質優兼具早熟特色的要求。而為了迎合消費大眾對香米的喜好,又努力培育出高雄147號,這是高雄場育成的第一個稉稻香米品種,於2010年中發表,其淡淡的米飯芋頭香氣十分討喜,台中、台東、台南、嘉義各地都有農民開始種植。

因應全球氣候暖化、糧食減產的危機,稻米品種改良的策略目標自然也必須有所修正。農試所賴明信博士指出,將來所謂優良稻米,除了米飯品質要好,還必須是抗病蟲害能力及抗惡劣環境能力都更強的品種,如此才能進一步減少農藥的使用,維護生態的安全,也更能確保糧食供應的穩定無虞。此外,為了幫稻農生計找到更多新出路,研究人員還要培育不一樣的稻米,例如植株大、葉嫩,適合動物食用的飼料用品種,以及可做為食品加工原料的稻種,讓稻米未來的應用更加多元化。(2011.02 新活水第34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