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參與共治、非營利的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

少子化問題嚴重,可能原因之一,是生子容易、養子難,尤其學齡前兒童托育費用,動輒萬元起跳,對一般家庭、尤其收入不高的勞工階級而言,是極大負擔。在高雄鳳山的 五甲 社區,有一家特別的幼兒園,它成立六年,「平價、優質」的路線深受當地家長肯定,收托幼兒人數從一開始只有5名,一路增加到現在的80名,目前 五甲 二園也已進入立案過程,希望為更多有托育需求的家庭解決問題。

五甲這所幼兒園之所以特別,除了平價和優質路線之外,還在於它標榜「參與共治」,園所的經營方向,由家長、第一線照顧孩子的老師、教育專家、非營利組織代表、政府代表、具備公共理念的社區領袖等人組成的「社區自治委員會」討論決定,靠介入經營的管理架構,達成透明、開放的效果,以維持幼兒教育理想的成分。

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2006年由高雄縣政府提供閒置空間,彭婉如文教基金會負責經營,它是台灣第一個強調「參與共治、非營利、社區化」三大精神的「公民共辦」幼兒園,至於它的起源則要回溯到921大地震災後重建時期。

彭婉如基金會專員呂佳旻指出,1997年,為了紀念好友彭婉如,劉毓秀參與催生了以她為名的彭婉如基金會。該基金會初期的工作,是以社區運動方式推動治安的維護,在過程中,她們發現,治安的好壞,其實與孩童是否獲得良好照顧,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基金會因此開始進行學童課後照顧,並擴大發展成對幼兒、老人、一般家庭,提供服務的普及照顧模式。

921地震的發生,是社區自治幼兒園概念進一步成形的契機。震災發生後,基金會進駐南投,在霧峰成立3所臨時性的自治幼兒園,隨著組合屋拆除,災區自治幼兒園完成階段性任務,在2002年中先後結束。但自治幼兒園的方案被婦女團體送進行政院,成為內政部的一項實驗計畫,並率先在五甲社區獲得落實。

呂佳旻說,為了儘量減輕有幼兒照顧需求家庭的托育費用負擔,社區自治幼兒園的收費強調因地制宜,以 五甲 為例,每名幼兒每月平均6750元,是當地一般家庭可以負擔的合理標準。一年多前,基金會另外承接經營台北市的重慶自治幼兒園,由於台北市的消費水準較高,收費也因此略有提高,每人每月平均將近8000元。

因為營利、招生的現實考量,台灣的幼兒園往往要老師協辦行銷、推銷課程,用語文才藝等等課程吸引家長,想盡辦法把小孩都培養成戴眼鏡的模範生。這樣的教育回應了家長的競爭焦慮,也扭曲了孩子的自我發展與建立社會關係的能力。在以營利為優先考量的環境下,人文主義的教育種子難以發芽。

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的最大特色,呂佳旻說,在於社區自治委員會這個獨特的審議機制。委員會每半年開會一次,討論的議題包括:收費及收支預決算審理、人事及員工福利制度、園所文化之形塑等。藉由社區自治委員會形成合作的力量,在現實的張力下堅持幼兒教育的理想。

呂佳旻說, 五甲 幼兒園社區自治委員會曾經討論過的議題裡,有2個很有趣的案例,足以說明「參與共治」原則的影響力。第一個案例,是有第一線幼教老師要求加薪。由於社區自治幼兒園的營運是盈虧自負,內政部兒童局僅在成立之初補助500萬元,用於設施設備的改善,若要調 高 老師薪資,會導致營運成本提高,必須調整收費標準才能因應,而調高收費則直接增加幼兒家長的負擔。

所幸由於幼兒園平日是開放的,家長在不干擾孩子的前提下可以隨時進入園內觀察孩子活動的情形,所以能夠充分了 解 老師們工作的辛勞和付出,自治委員會討論後作成決議:調高收費10%,每位老師因此獲得加薪1千到2千元。

第二個案例,是家長要求幼兒園安排孩子們上英文課。然而教保專 家和 老師都認為,以當前的教學環境,學齡前英語教學往往淪為填鴨式,對孩子無益。但考量到家長們「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的競爭焦慮,自治委員會最後決議,可以在下午時間安排非學科式的英語活動,以提供幼兒接觸英文的機會,但不宜將英語課程列入上午正式教學內容。英語老師的選擇,需具備喜歡幼兒的特質,建議由海外交換學生及家長的管道來尋找。園方後來根據這個決議,聘請一位來台灣念大學的交換學生,每星期一次像大哥哥般陪小朋友聊天,讓孩子們以最自然的方式接觸英文。

社區化精神,在 五甲 自治幼兒園裡也展現在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呂佳旻說,這是因為,在幼教理念裡,教育不是僅僅侷限在校園裡面,孩子在社區中成長,應該對自己生長的環境有充分的認識與瞭解,社區自治幼兒園因此特別重視帶領孩子去接觸社區內的一切。

舉例來說, 五甲 的幼兒園四周有一大片雜草叢生的空地,垃圾、野貓野狗便溺問題嚴重,影響環境衛生。老師們試著詢問孩子,讓孩子提出解決的辦法,孩子們天真的說:讓我們寫一個牌子叫狗狗貓狗不准隨地大小便吧!牌子是做了,問題當然沒有解決。

讓孩子親手拔草,也是 五甲 自治幼兒園帶領孩子認識環境的方法之一,此舉引來附近鄰居的抗議:你們好殘忍,怎麼可以讓這麼小的小孩做這麼辛苦的事?但是呂佳旻說,其實,這是一種學習成長的過程,孩子們必須實際去碰觸環境,才會了解到什麼事物可以碰,什麼事物碰了會有危險。從打掃的過程中,孩子們體會到清潔環境的重要性,也會更加愛護周遭的環境。

在 五甲 自治幼兒園的例子中,誠如教保服務行動聯盟召集人王淑英所言,社區自治的目的,不是變成排外、排他的孤島,而是讓幼兒園成為共同生活的好厝邊,在良好的社區守望下,成為社會的一份子。(2012.12新活水雙月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