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長200公尺的三峽老街,日據時期的巴洛克式建築,一間間風格各異的店舖,不分平日假日都吸引大批遊客駐足。門牌73號的「茶山房」,一家有著50年歷史的「茶摳」專賣店,茶摳,閩南語的肥皂,茶山房舊名「美盛堂」,是一度極受歡迎的低皂鹼浮水肥皂製造商,老字號轉型再出發,成為超人氣名店,負責行銷規劃的第三代小老闆林峻丞卻已退出家族事業,專心經營自己的文創志業,並因此獲得今年文化部文創精品獎服務大獎的肯定。
林峻丞的甘樂文創志業,坐落在三峽溪畔的清水街上,它的外觀是一家音樂電影餐廳,但除了定期出版刊物介紹三峽的土地和文物,還不定期舉辦藝文活動、主題特展,若有客人預約,並可提供藍染體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功能直逼台北市中心的華山文創園區,是三鶯土樹地區重要的文創推廣平台。
新舊融合的精神,在這家餐廳的硬體上也發揮得淋漓盡致,林峻丞說,為了不破壞百年土角厝的結構並增加室內使用空間,他們在原本的空地上搭出另一個空間,將古厝包覆起來,就像是用年輕的力量守護在地老舊文化。原本的房間成了展覽空間,不定期展出藝術家作品,空檔時則作為教室和會議廳。店裡還擺放了樂器,藝文團體得到表演舞台,聆賞者則吸取文化養分。
甘樂文創是林峻丞在為家族事業轉型而努力的期間所創立的,當時他為了建立茶山房的品牌,和地方藝文工作者多有接觸,於是開始覺得,三峽的地方文化少了一些東西,也少了經營的新力量。他認為,企業經營也應該著重文化,所以他一方面將家族的肥皂工廠轉型為觀光工廠,一方面另外租下清水街上的百年三合院,決心深耕在地文化。
只可惜,他的這番理念並未獲得茶山房其他股東的認同,老厝已經租了、也規畫完成並發包施工了,股東們卻不肯投資。林峻丞執著於理念,二話不說決定退股,並且把賣股所得全數投入甘樂文創,由於資金不足,很多事情都是他 和 太太朱羽涵親力親為,刊物的編採和撰寫也都是自己包辦。
甘樂之名,意指「甘之如飴,樂在其中」,像陀螺般轉動自己的生命、熱情與創意(甘樂的發音近似台語陀螺)。林峻丞說,創業的過程很辛苦,至今他們仍負債約200萬元,但是他樂在其中,選擇了就會堅持下去。兩年多來,甘樂文創多元經營,除了做餐飲,還承接設計案、提供導覽服務和展演空間,策劃藝文活動等,看72年次的林峻丞和73年次的朱羽涵這對年輕夫妻一會兒招呼餐廳客人,一會兒擔任藍染體驗的解說志工,隨時有忙不完的事,就像陀螺一樣轉不停。
此外,還有兩項社區服務是林峻丞無論再忙也要堅持的:每個月一次的淨溪活動、陪伴關懷有木國小的弱勢學童。
每個月第二個星期天下午,甘樂文創都會舉辦「淨溪Party」,號召三鶯地區青年加入溪邊撿垃圾活動,他們矢志「用熱血融化身上的爛草莓」。林峻丞說,三峽溪是早年三峽物資運送的命脈,碼頭在這裡,整個土樹三鶯的民生用水也仰賴這條溪。可是近年來,三峽溪成為釣客喜愛的垂釣地點,河床上充斥釣客製造的垃圾,更有許多垃圾從上游順流而下,甚至曾出現整包廢棄針筒,令人怵目驚心。為了讓三峽溪恢復清新的面貌,林峻丞於是發動淨溪,於2010年9月成立三鶯青年志工團。
淨溪活動持續了兩年餘,志工團成員的人數從最初只有個位數,成長到最多一次破百,志工們分別來自實踐大學、台北市建國中學、新北市華僑高中、三峽台北大學等學校,甚至慈濟青年、慈濟志工也來響應,大家都是自發性的參與,一起穿起橘色背心,投入環保公益,恢復大地原有的美麗。其中,年紀最小的才念幼稚園大班,最年長者有年過七十的老阿公,林峻丞說,參與者的心態不老,稱為青年當之無愧。
林峻丞的第二項社區服務工作,就是陪伴三峽山上有木國小的弱勢家庭小朋友。他帶著孩子們種絲瓜,讓孩子透過施肥、成長、結果、老熟、採收及製成天然絲瓜布的過程,體會勞動的可貴。每周三下午,絲瓜田工作結束之後還有課輔,這一天,是孩子們最期待的樂活時間。
林峻丞和有木國小學童的絲瓜情緣,始於6年前他返鄉創業時,他帶領數名單親、失親或隔代教養的孩子們,在校園一隅搭棚、播種、灌溉、除草,細心照顧絲瓜苗。到了秋天,絲瓜老熟為轉青黃時,便可以採收、剝皮曬乾製成天然絲 瓜布。然而,絲瓜小隊的活動,並不是只有種絲瓜、賣絲瓜布,因為賣絲瓜布的所得,除了幫忙孩子們繳午餐費,還是他們一筆很重要的「圓夢基金」。
圓什麼夢?這些年來,絲瓜小隊成員利用這筆基金,到過蘭嶼,和東清國小的小朋友交流,挑戰蘭嶼大天池;也曾經單車環島,11天騎了1000公里,林峻丞帶著孩子們寫企畫案、找贊助,爭取到捷安特捐贈的6台腳踏車和必要裝備。最近兩年,林峻丞又為孩子們擬定暑假長期陪伴計畫,玩藍染、採茶、學游泳、手操偶、做造型氣球…,豐富他們的暑期生活。
在長期陪伴計畫實施前,林峻丞事先一一拜訪家長,在孩子面前領到家長給的令牌,必要時刻可以處罰孩子。因為他認為,過度的溺愛與寵愛,不是真正的愛,愛的教育,還是要有懲罰的配套。果然,在暑假期間,這群孩子沒有報備就衝到馬路外,最後乖乖接受伏地挺身的處罰。
這種陪伴的效果,在絲瓜小隊第一屆成員陳鴻賢身上明顯展現。單親爸爸帶大的陳鴻賢,小學三年級起受到林峻丞的眷顧,今年已升上國三。他原本脾氣火爆、稍有不如意就動手打人,是學校老師眼中的問題人物,現在的他學會控制脾氣,學會做好每一件事,也成為絲瓜小隊的大哥哥,可照顧其他的孩子。他對攝影有興趣,國一暑假打工換來一台單眼相機,林峻丞先是幫他規劃了「攝影師養成計畫」,找來社區內的攝影家免費指導,今年十月又幫他在甘樂舉辦生平首次個人攝影展「市場」,透過鏡頭,把他從小到大最熟悉的生長環境跟大家分享,「絲瓜阿賢」平凡卻感人的故事,吸引新聞台派記者前來採訪。
為什麼要為弱勢學童付出這麼多?原來,孩子們口中的「絲瓜哥哥」林峻丞從小在家暴家庭長大,父母親在他國三時離婚,他說,自己很幸運,在成長路上遇到許多貴人提攜,人生道路才沒有走偏,所以他希望自己能夠成為這些孩子的貴人,陪他們走一段人生路,讓愛不斷循環。
林峻丞認為,奉獻也是一種找樂子的方式,陪伴孩子們長大,看到他們改變,成長最多也獲得最多的,是付出奉獻的人。跟孩子相處,會得到金錢買不到的快樂,並且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和拚命工作也換不來的無上成就感。
面對未來,林峻丞仍然堅持追尋文化的本質,他說,文創,不能只是做商品和設計,而要強化跟自己所在土地的聯結,遊客來到三峽,不要只是逛老街、吃美食,而要令他們更深入了解這個地方。所以他正在編一本旅遊手工書,自己畫、自己寫,介紹一些只有三峽在地人才會知道的老店的故事和歷史。年底前,這本書就會出版,希望搭配一些小旅遊活動,激發三峽當地的聚落活力。
種種努力,歸納起來只有一個目標:串聯社區資源、扶植在地青年。甘樂以一家小小的私人公司,做了很多超越強調社會責任的企業所做的事,為什麼獨鍾三峽、為什麼選擇有木國小學童付出關懷?林峻丞的太太朱羽涵說的好:因為我們是三峽的孩子,我們盡自己的力量、從改善自己的周遭做起。(2012.12新活水雙月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