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問題嚴重,可能原因之一,是生子容易、養子難,尤其學齡前兒童托育費用,動輒萬元起跳,對一般家庭、尤其收入不高的勞工階級而言,是極大負擔。在高雄鳳山的 五甲 社區,有一家特別的幼兒園,它成立六年,「平價、優質」的路線深受當地家長肯定,收托幼兒人數從一開始只有5名,一路增加到現在的80名,目前 五甲 二園也已進入立案過程,希望為更多有托育需求的家庭解決問題。
五甲這所幼兒園之所以特別,除了平價和優質路線之外,還在於它標榜「參與共治」,園所的經營方向,由家長、第一線照顧孩子的老師、教育專家、非營利組織代表、政府代表、具備公共理念的社區領袖等人組成的「社區自治委員會」討論決定,靠介入經營的管理架構,達成透明、開放的效果,以維持幼兒教育理想的成分。
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2006年由高雄縣政府提供閒置空間,彭婉如文教基金會負責經營,它是台灣第一個強調「參與共治、非營利、社區化」三大精神的「公民共辦」幼兒園,至於它的起源則要回溯到921大地震災後重建時期。
彭婉如基金會專員呂佳旻指出,1997年,為了紀念好友彭婉如,劉毓秀參與催生了以她為名的彭婉如基金會。該基金會初期的工作,是以社區運動方式推動治安的維護,在過程中,她們發現,治安的好壞,其實與孩童是否獲得良好照顧,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基金會因此開始進行學童課後照顧,並擴大發展成對幼兒、老人、一般家庭,提供服務的普及照顧模式。
921地震的發生,是社區自治幼兒園概念進一步成形的契機。震災發生後,基金會進駐南投,在霧峰成立3所臨時性的自治幼兒園,隨著組合屋拆除,災區自治幼兒園完成階段性任務,在2002年中先後結束。但自治幼兒園的方案被婦女團體送進行政院,成為內政部的一項實驗計畫,並率先在五甲社區獲得落實。
呂佳旻說,為了儘量減輕有幼兒照顧需求家庭的托育費用負擔,社區自治幼兒園的收費強調因地制宜,以 五甲 為例,每名幼兒每月平均6750元,是當地一般家庭可以負擔的合理標準。一年多前,基金會另外承接經營台北市的重慶自治幼兒園,由於台北市的消費水準較高,收費也因此略有提高,每人每月平均將近8000元。
因為營利、招生的現實考量,台灣的幼兒園往往要老師協辦行銷、推銷課程,用語文才藝等等課程吸引家長,想盡辦法把小孩都培養成戴眼鏡的模範生。這樣的教育回應了家長的競爭焦慮,也扭曲了孩子的自我發展與建立社會關係的能力。在以營利為優先考量的環境下,人文主義的教育種子難以發芽。
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的最大特色,呂佳旻說,在於社區自治委員會這個獨特的審議機制。委員會每半年開會一次,討論的議題包括:收費及收支預決算審理、人事及員工福利制度、園所文化之形塑等。藉由社區自治委員會形成合作的力量,在現實的張力下堅持幼兒教育的理想。
呂佳旻說, 五甲 幼兒園社區自治委員會曾經討論過的議題裡,有2個很有趣的案例,足以說明「參與共治」原則的影響力。第一個案例,是有第一線幼教老師要求加薪。由於社區自治幼兒園的營運是盈虧自負,內政部兒童局僅在成立之初補助500萬元,用於設施設備的改善,若要調 高 老師薪資,會導致營運成本提高,必須調整收費標準才能因應,而調高收費則直接增加幼兒家長的負擔。
所幸由於幼兒園平日是開放的,家長在不干擾孩子的前提下可以隨時進入園內觀察孩子活動的情形,所以能夠充分了 解 老師們工作的辛勞和付出,自治委員會討論後作成決議:調高收費10%,每位老師因此獲得加薪1千到2千元。
第二個案例,是家長要求幼兒園安排孩子們上英文課。然而教保專 家和 老師都認為,以當前的教學環境,學齡前英語教學往往淪為填鴨式,對孩子無益。但考量到家長們「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的競爭焦慮,自治委員會最後決議,可以在下午時間安排非學科式的英語活動,以提供幼兒接觸英文的機會,但不宜將英語課程列入上午正式教學內容。英語老師的選擇,需具備喜歡幼兒的特質,建議由海外交換學生及家長的管道來尋找。園方後來根據這個決議,聘請一位來台灣念大學的交換學生,每星期一次像大哥哥般陪小朋友聊天,讓孩子們以最自然的方式接觸英文。
社區化精神,在 五甲 自治幼兒園裡也展現在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呂佳旻說,這是因為,在幼教理念裡,教育不是僅僅侷限在校園裡面,孩子在社區中成長,應該對自己生長的環境有充分的認識與瞭解,社區自治幼兒園因此特別重視帶領孩子去接觸社區內的一切。
舉例來說, 五甲 的幼兒園四周有一大片雜草叢生的空地,垃圾、野貓野狗便溺問題嚴重,影響環境衛生。老師們試著詢問孩子,讓孩子提出解決的辦法,孩子們天真的說:讓我們寫一個牌子叫狗狗貓狗不准隨地大小便吧!牌子是做了,問題當然沒有解決。
讓孩子親手拔草,也是 五甲 自治幼兒園帶領孩子認識環境的方法之一,此舉引來附近鄰居的抗議:你們好殘忍,怎麼可以讓這麼小的小孩做這麼辛苦的事?但是呂佳旻說,其實,這是一種學習成長的過程,孩子們必須實際去碰觸環境,才會了解到什麼事物可以碰,什麼事物碰了會有危險。從打掃的過程中,孩子們體會到清潔環境的重要性,也會更加愛護周遭的環境。
在 五甲 自治幼兒園的例子中,誠如教保服務行動聯盟召集人王淑英所言,社區自治的目的,不是變成排外、排他的孤島,而是讓幼兒園成為共同生活的好厝邊,在良好的社區守望下,成為社會的一份子。(2012.12新活水雙月刊)
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
「多年來,我們專注於讓身障者有工作,我們的工作概念,不是乞討或同情式的,而是強調工作本身的價值,希望身障者以和一般人無差異的態度去看待自己的工作。」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主任張英樹說。
提起勝利潛能中心,很多人或許覺得陌生。其實若從源頭說起,勝利和屏東基督教醫院系出同源,都是由挪威協力差會的宣教士所創辦,在台灣已有50年歷史。1963年,協力差會的畢嘉士夫婦建立台灣第一所小兒麻痺兒童之家,之後,又成立勝利之家,提供兒童之家院童就養、就業等服務。2000年,為了擴大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網路,再立案成立「財團法人台北市私立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透過一系列完整的就業服務,包括庇護工場經營、新職種設計與開發、職業訓練與居家學習等模式的提供,讓身障者在工作中獲得自我肯定。
為了達成「激發身心障礙者發揮生命潛力,創造價值」的願景,勝利潛能中心雖為公益組織,卻強調「不募款,財務自給自足」。張英樹主任說,勝利不希望消費者是基於「行善」的動機來購買他們的商品,而希望以品質贏得消費者青睞。
張英樹指出,逢年過節,社福機構為了自家庇護工廠的銷售業績而廝殺慘烈,大家競逐的都是同一個標的:社會公益,有誰真正思考過如何以品質勝出?在公益的大傘下,不管東西好壞,只要是身障者做的商品、一定有人買單,如此一來,做得好或不好並沒有差別,身障者的工作價值就被扭曲了。為了讓身障者正確看待自己的工作,勝利旗下的庇護工廠嚴格要求品質,矢志走出公益商品廝殺的紅海。
由於和挪威教會的淵源,勝利的庇護工廠所生產的商品,多多少少和挪威脫不了關係。今年年初在八德路四段開張的手工甜點專賣店「北歐先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店裡第一樣商品是北歐傳統家庭甜點焦糖烤布丁,工廠成立之初特地邀請挪威教會的媽媽們遠道來台傳授配方和做法。
北歐先生的焦糖烤布丁,原料只有砂糖、鮮奶、雞蛋,不含任何化學添加物或人工香料。由於真材實料和香濃不膩人的口感傳出好口碑,開業後訂單大批湧入,儼然網購名店架勢。不久前的中秋節檔期,為了消化訂單,廠長陳忠志帶著2位老師和7名身障員工,連續3個星期趕工製作,每天出貨100多盒,忙得不可開交,還是讓消費者等得很辛苦,從下單到出貨,平均需要2周時間。
陳忠志廠長說,他們家的布丁,有一些在別人眼中「很傻」的堅持,例如為了讓烤出來的布丁色澤自然誘人,使用批發價比一般高出將近一倍的長虹蛋;市售布丁一般使用100c.c.的杯子,他們卻用150c.c.的大杯,不怕消費者「吃到飽」;為了貫徹北歐甜點家常、簡約、不花俏的精神,只做簡單樸素的包裝;不添加吉利丁以加快凝結速度,寧可一盤一盤慢慢烤,難以大量生產…。有人因此打趣說他們笨,不會做生意,乾脆改名「傻瓜布丁」算了。
陳忠志說,身障的孩子學習速度或許不如一般人快,可是幾次承接大訂單,大家攜手合作,都順利因應了過來,而且每經歷一次忙碌的磨驗,這些孩子的出錯率就降低一些,明顯看得出來他們的成長。就誠如勝利潛能發展中心的名字所宣示:身障者的潛能是可以被開發的。
除了北 歐 先生,勝利潛能發展中心也經營便利商店。時間拉回去年3月,台北市熱鬧的公館商圈、台灣大學第二學生活動中心內,出現了一家由身心障礙團隊提供服務的便利商店─全家二活店,這裡過去是全家直營店,此刻起改由勝利接手,以NPO身分成為便利商店加盟主,勝利是全台第一。便利商店僱用少數一、二名身障員工,早有先例,全店僱用身障員工,全家二活店是全台第一。
張英樹主任說,勝利接手後,全家二活店的業績較以往成長一倍有餘,這個案例證明,只要配合妥善的輔導措施,身障者也可以管理好一家營業項目複雜的商店。受到這種好成績的鼓舞,今年9月28日,第二家由勝利團隊經營的便利商店─全家松醫店在台北市健康路的國軍松山醫院對面登場了。勝利希望繼續複製這種成功的模式,讓更多適合從事零售服務業的身心障礙者得到一份穩定的工作。
除了手工甜點和便利商店,勝利的手工琉璃庇護工廠也是備受好評。為了方便身障者操作,勝利不採技法繁複的工法,而用融合與冷工方式,以噴砂、切割、灑粉、拉絲、膠合、研磨、拋光、窯燒等手法製作。成立3年多,已交出相當好的成績,包括曾與超商合作推出母親節禮品「荷包蛋琉璃碟」,兩個月熱賣逾千組;也曾在台北花博園區設立的庇護商店,讓中外遊客驚豔。今年六月,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在東京國際家居生活設計展設立台灣館,入選的十家參展廠商中,勝利是唯一的庇護工場。
此外在2009年,勝利取得建國南路庇護加油站經營權,並留任原陽光加油站全數身障員工,近50名員工中,有75%為身障者。勝利加油站是全台唯一通過ISO9001和ISO14001認證的加油站,依不同障別而有專門的評估及訓練,依據每個人的個性及能力分派工作。目前一天可服務車次高達2000次,平均服務每輛車的時間為2.5分,績效相當亮眼。
勝利加油站除了是身障者的庇護就業處所,也是一個相當成功的教育訓練環境,中國石油林北站(台北市林森北路、北平東路口)便聘用了20餘名勝利加油站訓練出來的身障員工。張英樹主任指出,中油內部資料顯示,自從進用這批身障員工之後,林北站的營運費用下降、發油量上升、客訴案也比以前減少,身障者表現明顯令人滿意,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彰顯又有莫大助益,真可謂一舉兩得。(2012.12新活水雙月刊)
提起勝利潛能中心,很多人或許覺得陌生。其實若從源頭說起,勝利和屏東基督教醫院系出同源,都是由挪威協力差會的宣教士所創辦,在台灣已有50年歷史。1963年,協力差會的畢嘉士夫婦建立台灣第一所小兒麻痺兒童之家,之後,又成立勝利之家,提供兒童之家院童就養、就業等服務。2000年,為了擴大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網路,再立案成立「財團法人台北市私立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透過一系列完整的就業服務,包括庇護工場經營、新職種設計與開發、職業訓練與居家學習等模式的提供,讓身障者在工作中獲得自我肯定。
為了達成「激發身心障礙者發揮生命潛力,創造價值」的願景,勝利潛能中心雖為公益組織,卻強調「不募款,財務自給自足」。張英樹主任說,勝利不希望消費者是基於「行善」的動機來購買他們的商品,而希望以品質贏得消費者青睞。
張英樹指出,逢年過節,社福機構為了自家庇護工廠的銷售業績而廝殺慘烈,大家競逐的都是同一個標的:社會公益,有誰真正思考過如何以品質勝出?在公益的大傘下,不管東西好壞,只要是身障者做的商品、一定有人買單,如此一來,做得好或不好並沒有差別,身障者的工作價值就被扭曲了。為了讓身障者正確看待自己的工作,勝利旗下的庇護工廠嚴格要求品質,矢志走出公益商品廝殺的紅海。
由於和挪威教會的淵源,勝利的庇護工廠所生產的商品,多多少少和挪威脫不了關係。今年年初在八德路四段開張的手工甜點專賣店「北歐先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店裡第一樣商品是北歐傳統家庭甜點焦糖烤布丁,工廠成立之初特地邀請挪威教會的媽媽們遠道來台傳授配方和做法。
北歐先生的焦糖烤布丁,原料只有砂糖、鮮奶、雞蛋,不含任何化學添加物或人工香料。由於真材實料和香濃不膩人的口感傳出好口碑,開業後訂單大批湧入,儼然網購名店架勢。不久前的中秋節檔期,為了消化訂單,廠長陳忠志帶著2位老師和7名身障員工,連續3個星期趕工製作,每天出貨100多盒,忙得不可開交,還是讓消費者等得很辛苦,從下單到出貨,平均需要2周時間。
陳忠志廠長說,他們家的布丁,有一些在別人眼中「很傻」的堅持,例如為了讓烤出來的布丁色澤自然誘人,使用批發價比一般高出將近一倍的長虹蛋;市售布丁一般使用100c.c.的杯子,他們卻用150c.c.的大杯,不怕消費者「吃到飽」;為了貫徹北歐甜點家常、簡約、不花俏的精神,只做簡單樸素的包裝;不添加吉利丁以加快凝結速度,寧可一盤一盤慢慢烤,難以大量生產…。有人因此打趣說他們笨,不會做生意,乾脆改名「傻瓜布丁」算了。
陳忠志說,身障的孩子學習速度或許不如一般人快,可是幾次承接大訂單,大家攜手合作,都順利因應了過來,而且每經歷一次忙碌的磨驗,這些孩子的出錯率就降低一些,明顯看得出來他們的成長。就誠如勝利潛能發展中心的名字所宣示:身障者的潛能是可以被開發的。
除了北 歐 先生,勝利潛能發展中心也經營便利商店。時間拉回去年3月,台北市熱鬧的公館商圈、台灣大學第二學生活動中心內,出現了一家由身心障礙團隊提供服務的便利商店─全家二活店,這裡過去是全家直營店,此刻起改由勝利接手,以NPO身分成為便利商店加盟主,勝利是全台第一。便利商店僱用少數一、二名身障員工,早有先例,全店僱用身障員工,全家二活店是全台第一。
張英樹主任說,勝利接手後,全家二活店的業績較以往成長一倍有餘,這個案例證明,只要配合妥善的輔導措施,身障者也可以管理好一家營業項目複雜的商店。受到這種好成績的鼓舞,今年9月28日,第二家由勝利團隊經營的便利商店─全家松醫店在台北市健康路的國軍松山醫院對面登場了。勝利希望繼續複製這種成功的模式,讓更多適合從事零售服務業的身心障礙者得到一份穩定的工作。
除了手工甜點和便利商店,勝利的手工琉璃庇護工廠也是備受好評。為了方便身障者操作,勝利不採技法繁複的工法,而用融合與冷工方式,以噴砂、切割、灑粉、拉絲、膠合、研磨、拋光、窯燒等手法製作。成立3年多,已交出相當好的成績,包括曾與超商合作推出母親節禮品「荷包蛋琉璃碟」,兩個月熱賣逾千組;也曾在台北花博園區設立的庇護商店,讓中外遊客驚豔。今年六月,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在東京國際家居生活設計展設立台灣館,入選的十家參展廠商中,勝利是唯一的庇護工場。
此外在2009年,勝利取得建國南路庇護加油站經營權,並留任原陽光加油站全數身障員工,近50名員工中,有75%為身障者。勝利加油站是全台唯一通過ISO9001和ISO14001認證的加油站,依不同障別而有專門的評估及訓練,依據每個人的個性及能力分派工作。目前一天可服務車次高達2000次,平均服務每輛車的時間為2.5分,績效相當亮眼。
勝利加油站除了是身障者的庇護就業處所,也是一個相當成功的教育訓練環境,中國石油林北站(台北市林森北路、北平東路口)便聘用了20餘名勝利加油站訓練出來的身障員工。張英樹主任指出,中油內部資料顯示,自從進用這批身障員工之後,林北站的營運費用下降、發油量上升、客訴案也比以前減少,身障者表現明顯令人滿意,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彰顯又有莫大助益,真可謂一舉兩得。(2012.12新活水雙月刊)
三峽絲瓜哥哥林峻丞的甘樂文創志業
全長200公尺的三峽老街,日據時期的巴洛克式建築,一間間風格各異的店舖,不分平日假日都吸引大批遊客駐足。門牌73號的「茶山房」,一家有著50年歷史的「茶摳」專賣店,茶摳,閩南語的肥皂,茶山房舊名「美盛堂」,是一度極受歡迎的低皂鹼浮水肥皂製造商,老字號轉型再出發,成為超人氣名店,負責行銷規劃的第三代小老闆林峻丞卻已退出家族事業,專心經營自己的文創志業,並因此獲得今年文化部文創精品獎服務大獎的肯定。
林峻丞的甘樂文創志業,坐落在三峽溪畔的清水街上,它的外觀是一家音樂電影餐廳,但除了定期出版刊物介紹三峽的土地和文物,還不定期舉辦藝文活動、主題特展,若有客人預約,並可提供藍染體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功能直逼台北市中心的華山文創園區,是三鶯土樹地區重要的文創推廣平台。
新舊融合的精神,在這家餐廳的硬體上也發揮得淋漓盡致,林峻丞說,為了不破壞百年土角厝的結構並增加室內使用空間,他們在原本的空地上搭出另一個空間,將古厝包覆起來,就像是用年輕的力量守護在地老舊文化。原本的房間成了展覽空間,不定期展出藝術家作品,空檔時則作為教室和會議廳。店裡還擺放了樂器,藝文團體得到表演舞台,聆賞者則吸取文化養分。
甘樂文創是林峻丞在為家族事業轉型而努力的期間所創立的,當時他為了建立茶山房的品牌,和地方藝文工作者多有接觸,於是開始覺得,三峽的地方文化少了一些東西,也少了經營的新力量。他認為,企業經營也應該著重文化,所以他一方面將家族的肥皂工廠轉型為觀光工廠,一方面另外租下清水街上的百年三合院,決心深耕在地文化。
只可惜,他的這番理念並未獲得茶山房其他股東的認同,老厝已經租了、也規畫完成並發包施工了,股東們卻不肯投資。林峻丞執著於理念,二話不說決定退股,並且把賣股所得全數投入甘樂文創,由於資金不足,很多事情都是他 和 太太朱羽涵親力親為,刊物的編採和撰寫也都是自己包辦。
甘樂之名,意指「甘之如飴,樂在其中」,像陀螺般轉動自己的生命、熱情與創意(甘樂的發音近似台語陀螺)。林峻丞說,創業的過程很辛苦,至今他們仍負債約200萬元,但是他樂在其中,選擇了就會堅持下去。兩年多來,甘樂文創多元經營,除了做餐飲,還承接設計案、提供導覽服務和展演空間,策劃藝文活動等,看72年次的林峻丞和73年次的朱羽涵這對年輕夫妻一會兒招呼餐廳客人,一會兒擔任藍染體驗的解說志工,隨時有忙不完的事,就像陀螺一樣轉不停。
此外,還有兩項社區服務是林峻丞無論再忙也要堅持的:每個月一次的淨溪活動、陪伴關懷有木國小的弱勢學童。
每個月第二個星期天下午,甘樂文創都會舉辦「淨溪Party」,號召三鶯地區青年加入溪邊撿垃圾活動,他們矢志「用熱血融化身上的爛草莓」。林峻丞說,三峽溪是早年三峽物資運送的命脈,碼頭在這裡,整個土樹三鶯的民生用水也仰賴這條溪。可是近年來,三峽溪成為釣客喜愛的垂釣地點,河床上充斥釣客製造的垃圾,更有許多垃圾從上游順流而下,甚至曾出現整包廢棄針筒,令人怵目驚心。為了讓三峽溪恢復清新的面貌,林峻丞於是發動淨溪,於2010年9月成立三鶯青年志工團。
淨溪活動持續了兩年餘,志工團成員的人數從最初只有個位數,成長到最多一次破百,志工們分別來自實踐大學、台北市建國中學、新北市華僑高中、三峽台北大學等學校,甚至慈濟青年、慈濟志工也來響應,大家都是自發性的參與,一起穿起橘色背心,投入環保公益,恢復大地原有的美麗。其中,年紀最小的才念幼稚園大班,最年長者有年過七十的老阿公,林峻丞說,參與者的心態不老,稱為青年當之無愧。
林峻丞的第二項社區服務工作,就是陪伴三峽山上有木國小的弱勢家庭小朋友。他帶著孩子們種絲瓜,讓孩子透過施肥、成長、結果、老熟、採收及製成天然絲瓜布的過程,體會勞動的可貴。每周三下午,絲瓜田工作結束之後還有課輔,這一天,是孩子們最期待的樂活時間。
林峻丞和有木國小學童的絲瓜情緣,始於6年前他返鄉創業時,他帶領數名單親、失親或隔代教養的孩子們,在校園一隅搭棚、播種、灌溉、除草,細心照顧絲瓜苗。到了秋天,絲瓜老熟為轉青黃時,便可以採收、剝皮曬乾製成天然絲 瓜布。然而,絲瓜小隊的活動,並不是只有種絲瓜、賣絲瓜布,因為賣絲瓜布的所得,除了幫忙孩子們繳午餐費,還是他們一筆很重要的「圓夢基金」。
圓什麼夢?這些年來,絲瓜小隊成員利用這筆基金,到過蘭嶼,和東清國小的小朋友交流,挑戰蘭嶼大天池;也曾經單車環島,11天騎了1000公里,林峻丞帶著孩子們寫企畫案、找贊助,爭取到捷安特捐贈的6台腳踏車和必要裝備。最近兩年,林峻丞又為孩子們擬定暑假長期陪伴計畫,玩藍染、採茶、學游泳、手操偶、做造型氣球…,豐富他們的暑期生活。
在長期陪伴計畫實施前,林峻丞事先一一拜訪家長,在孩子面前領到家長給的令牌,必要時刻可以處罰孩子。因為他認為,過度的溺愛與寵愛,不是真正的愛,愛的教育,還是要有懲罰的配套。果然,在暑假期間,這群孩子沒有報備就衝到馬路外,最後乖乖接受伏地挺身的處罰。
這種陪伴的效果,在絲瓜小隊第一屆成員陳鴻賢身上明顯展現。單親爸爸帶大的陳鴻賢,小學三年級起受到林峻丞的眷顧,今年已升上國三。他原本脾氣火爆、稍有不如意就動手打人,是學校老師眼中的問題人物,現在的他學會控制脾氣,學會做好每一件事,也成為絲瓜小隊的大哥哥,可照顧其他的孩子。他對攝影有興趣,國一暑假打工換來一台單眼相機,林峻丞先是幫他規劃了「攝影師養成計畫」,找來社區內的攝影家免費指導,今年十月又幫他在甘樂舉辦生平首次個人攝影展「市場」,透過鏡頭,把他從小到大最熟悉的生長環境跟大家分享,「絲瓜阿賢」平凡卻感人的故事,吸引新聞台派記者前來採訪。
為什麼要為弱勢學童付出這麼多?原來,孩子們口中的「絲瓜哥哥」林峻丞從小在家暴家庭長大,父母親在他國三時離婚,他說,自己很幸運,在成長路上遇到許多貴人提攜,人生道路才沒有走偏,所以他希望自己能夠成為這些孩子的貴人,陪他們走一段人生路,讓愛不斷循環。
林峻丞認為,奉獻也是一種找樂子的方式,陪伴孩子們長大,看到他們改變,成長最多也獲得最多的,是付出奉獻的人。跟孩子相處,會得到金錢買不到的快樂,並且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和拚命工作也換不來的無上成就感。
面對未來,林峻丞仍然堅持追尋文化的本質,他說,文創,不能只是做商品和設計,而要強化跟自己所在土地的聯結,遊客來到三峽,不要只是逛老街、吃美食,而要令他們更深入了解這個地方。所以他正在編一本旅遊手工書,自己畫、自己寫,介紹一些只有三峽在地人才會知道的老店的故事和歷史。年底前,這本書就會出版,希望搭配一些小旅遊活動,激發三峽當地的聚落活力。
種種努力,歸納起來只有一個目標:串聯社區資源、扶植在地青年。甘樂以一家小小的私人公司,做了很多超越強調社會責任的企業所做的事,為什麼獨鍾三峽、為什麼選擇有木國小學童付出關懷?林峻丞的太太朱羽涵說的好:因為我們是三峽的孩子,我們盡自己的力量、從改善自己的周遭做起。(2012.12新活水雙月刊)
林峻丞的甘樂文創志業,坐落在三峽溪畔的清水街上,它的外觀是一家音樂電影餐廳,但除了定期出版刊物介紹三峽的土地和文物,還不定期舉辦藝文活動、主題特展,若有客人預約,並可提供藍染體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功能直逼台北市中心的華山文創園區,是三鶯土樹地區重要的文創推廣平台。
新舊融合的精神,在這家餐廳的硬體上也發揮得淋漓盡致,林峻丞說,為了不破壞百年土角厝的結構並增加室內使用空間,他們在原本的空地上搭出另一個空間,將古厝包覆起來,就像是用年輕的力量守護在地老舊文化。原本的房間成了展覽空間,不定期展出藝術家作品,空檔時則作為教室和會議廳。店裡還擺放了樂器,藝文團體得到表演舞台,聆賞者則吸取文化養分。
甘樂文創是林峻丞在為家族事業轉型而努力的期間所創立的,當時他為了建立茶山房的品牌,和地方藝文工作者多有接觸,於是開始覺得,三峽的地方文化少了一些東西,也少了經營的新力量。他認為,企業經營也應該著重文化,所以他一方面將家族的肥皂工廠轉型為觀光工廠,一方面另外租下清水街上的百年三合院,決心深耕在地文化。
只可惜,他的這番理念並未獲得茶山房其他股東的認同,老厝已經租了、也規畫完成並發包施工了,股東們卻不肯投資。林峻丞執著於理念,二話不說決定退股,並且把賣股所得全數投入甘樂文創,由於資金不足,很多事情都是他 和 太太朱羽涵親力親為,刊物的編採和撰寫也都是自己包辦。
甘樂之名,意指「甘之如飴,樂在其中」,像陀螺般轉動自己的生命、熱情與創意(甘樂的發音近似台語陀螺)。林峻丞說,創業的過程很辛苦,至今他們仍負債約200萬元,但是他樂在其中,選擇了就會堅持下去。兩年多來,甘樂文創多元經營,除了做餐飲,還承接設計案、提供導覽服務和展演空間,策劃藝文活動等,看72年次的林峻丞和73年次的朱羽涵這對年輕夫妻一會兒招呼餐廳客人,一會兒擔任藍染體驗的解說志工,隨時有忙不完的事,就像陀螺一樣轉不停。
此外,還有兩項社區服務是林峻丞無論再忙也要堅持的:每個月一次的淨溪活動、陪伴關懷有木國小的弱勢學童。
每個月第二個星期天下午,甘樂文創都會舉辦「淨溪Party」,號召三鶯地區青年加入溪邊撿垃圾活動,他們矢志「用熱血融化身上的爛草莓」。林峻丞說,三峽溪是早年三峽物資運送的命脈,碼頭在這裡,整個土樹三鶯的民生用水也仰賴這條溪。可是近年來,三峽溪成為釣客喜愛的垂釣地點,河床上充斥釣客製造的垃圾,更有許多垃圾從上游順流而下,甚至曾出現整包廢棄針筒,令人怵目驚心。為了讓三峽溪恢復清新的面貌,林峻丞於是發動淨溪,於2010年9月成立三鶯青年志工團。
淨溪活動持續了兩年餘,志工團成員的人數從最初只有個位數,成長到最多一次破百,志工們分別來自實踐大學、台北市建國中學、新北市華僑高中、三峽台北大學等學校,甚至慈濟青年、慈濟志工也來響應,大家都是自發性的參與,一起穿起橘色背心,投入環保公益,恢復大地原有的美麗。其中,年紀最小的才念幼稚園大班,最年長者有年過七十的老阿公,林峻丞說,參與者的心態不老,稱為青年當之無愧。
林峻丞的第二項社區服務工作,就是陪伴三峽山上有木國小的弱勢家庭小朋友。他帶著孩子們種絲瓜,讓孩子透過施肥、成長、結果、老熟、採收及製成天然絲瓜布的過程,體會勞動的可貴。每周三下午,絲瓜田工作結束之後還有課輔,這一天,是孩子們最期待的樂活時間。
林峻丞和有木國小學童的絲瓜情緣,始於6年前他返鄉創業時,他帶領數名單親、失親或隔代教養的孩子們,在校園一隅搭棚、播種、灌溉、除草,細心照顧絲瓜苗。到了秋天,絲瓜老熟為轉青黃時,便可以採收、剝皮曬乾製成天然絲 瓜布。然而,絲瓜小隊的活動,並不是只有種絲瓜、賣絲瓜布,因為賣絲瓜布的所得,除了幫忙孩子們繳午餐費,還是他們一筆很重要的「圓夢基金」。
圓什麼夢?這些年來,絲瓜小隊成員利用這筆基金,到過蘭嶼,和東清國小的小朋友交流,挑戰蘭嶼大天池;也曾經單車環島,11天騎了1000公里,林峻丞帶著孩子們寫企畫案、找贊助,爭取到捷安特捐贈的6台腳踏車和必要裝備。最近兩年,林峻丞又為孩子們擬定暑假長期陪伴計畫,玩藍染、採茶、學游泳、手操偶、做造型氣球…,豐富他們的暑期生活。
在長期陪伴計畫實施前,林峻丞事先一一拜訪家長,在孩子面前領到家長給的令牌,必要時刻可以處罰孩子。因為他認為,過度的溺愛與寵愛,不是真正的愛,愛的教育,還是要有懲罰的配套。果然,在暑假期間,這群孩子沒有報備就衝到馬路外,最後乖乖接受伏地挺身的處罰。
這種陪伴的效果,在絲瓜小隊第一屆成員陳鴻賢身上明顯展現。單親爸爸帶大的陳鴻賢,小學三年級起受到林峻丞的眷顧,今年已升上國三。他原本脾氣火爆、稍有不如意就動手打人,是學校老師眼中的問題人物,現在的他學會控制脾氣,學會做好每一件事,也成為絲瓜小隊的大哥哥,可照顧其他的孩子。他對攝影有興趣,國一暑假打工換來一台單眼相機,林峻丞先是幫他規劃了「攝影師養成計畫」,找來社區內的攝影家免費指導,今年十月又幫他在甘樂舉辦生平首次個人攝影展「市場」,透過鏡頭,把他從小到大最熟悉的生長環境跟大家分享,「絲瓜阿賢」平凡卻感人的故事,吸引新聞台派記者前來採訪。
為什麼要為弱勢學童付出這麼多?原來,孩子們口中的「絲瓜哥哥」林峻丞從小在家暴家庭長大,父母親在他國三時離婚,他說,自己很幸運,在成長路上遇到許多貴人提攜,人生道路才沒有走偏,所以他希望自己能夠成為這些孩子的貴人,陪他們走一段人生路,讓愛不斷循環。
林峻丞認為,奉獻也是一種找樂子的方式,陪伴孩子們長大,看到他們改變,成長最多也獲得最多的,是付出奉獻的人。跟孩子相處,會得到金錢買不到的快樂,並且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和拚命工作也換不來的無上成就感。
面對未來,林峻丞仍然堅持追尋文化的本質,他說,文創,不能只是做商品和設計,而要強化跟自己所在土地的聯結,遊客來到三峽,不要只是逛老街、吃美食,而要令他們更深入了解這個地方。所以他正在編一本旅遊手工書,自己畫、自己寫,介紹一些只有三峽在地人才會知道的老店的故事和歷史。年底前,這本書就會出版,希望搭配一些小旅遊活動,激發三峽當地的聚落活力。
種種努力,歸納起來只有一個目標:串聯社區資源、扶植在地青年。甘樂以一家小小的私人公司,做了很多超越強調社會責任的企業所做的事,為什麼獨鍾三峽、為什麼選擇有木國小學童付出關懷?林峻丞的太太朱羽涵說的好:因為我們是三峽的孩子,我們盡自己的力量、從改善自己的周遭做起。(2012.12新活水雙月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