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1日 星期日

集日美工─同窗鐵三角 共創品牌做手帳

幾個正三角形組成的小鳥形狀幾何圖,是「集日美工」的品牌LOGO,三角形代表團隊有3名成員,像鐵三角一般合作無間。這個年輕的設計團隊於2006年集結,2010年正式成立品牌生產手帳。集日,取其與「吉日」諧音,也蘊含手帳是「一個又一個日子的集結」的意思;設計工作者討厭被稱為「美工」,集日偏要以之為名,因為他們認為,美工二字代表手感、技術、重視材質、還有豐富經驗下所淬煉的精實美感,希望懷抱這樣的謙遜態度,設計出沒有多餘的裝飾、實用、美觀,適合大眾使用的高品質產品。

集日美工的成員都很年輕,他們其實是台藝大視覺傳達系的同窗兼好友,3人各有所長,安靜沈穩的黃萱主要負責設計,從事網頁設計的王緯婷負責宣傳行銷,目前遠赴上海工作的石旻玄負責插畫及周邊設計。他們各有正職,以業外時間遠距配合,投入文創產業做手帳。由於設計用心、極具巧思,獲得許多手帳愛好者的共鳴。

2005年,他們3人大學畢業,隔年,他們參加青輔會舉辦的中元節創意藝閣競賽,以「摩登獸」拿下第一名,獲得一筆優渥獎金,於是決定利用這筆獎金創業,成立工作室接案從事設計。2009年,他們有了做手帳的發想,2010年推出第一本手帳產品「三六五」。

實際投入手帳生產之前,他們在PTT上做問卷,廣徵手帳控族群的意見,並蒐集許多品牌的手帳做參考,研究別人家的裝訂方式和內頁格式。第一年算是試做,實驗性質濃厚,生產量也不多,只有500本左右,所以是以接近成本的價格在PTT上販售,等做出口碑、漸漸具備商業規模之後,第二年開始在臉書成立粉絲專頁做宣傳、接訂單,也在「讀冊生活TAZZE」和PINKOI等網路平台販售。

集日美工的手帳,獨創標題欄、頁碼、目錄等設計,使用者整本寫完之後,在目錄頁填上標題及頁數,不但日後查閱方便,也有著一種完成一本屬於自己的生活故事書的感覺。有格線的內頁設計,是使用者意見調查時最受青睞的格式,第二年起格線顏色特地調淡 5%,讓人在書寫時既可對齊、又更不受干擾。

在電子產品大行其道、手機、平板電腦皆具記事功能的今日,手帳仍然在市場上擁有一席之地,集日美工的手帳的設計受到肯定,回購率相當高,使用者以25到30歲的女性占最多數。黃萱說,她曾在面試一份工作時提到自己從事手帳設計生產,主考官很開心地表示,他也喜歡寫手帳時那種「自己親筆寫紀錄」的感覺。

王緯婷表示,由於手帳愛好者對紙的品質有著相當高的要求和執著,所以他們十分慎選用紙,在書衣方面,三年來用過石頭紙、泰維克紙、和離形紙等,都是質輕、耐用防水的特殊紙材,內頁則儘量使用符合環保概念的紙張,即使不是再生紙,也一定是經過FSC認證的紙張。FSC是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森林管理委員會)的簡稱,這是一個獨立、非政府、非營利的組織,主要宗旨在於保護全球的森林,經過FSC認證的紙張,絕非來自濫伐的原始森林,可以確保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不會破壞地球資源的永續發展。

從第一年開始,集日美工便找新銳插畫家合作設計書衣,一方面藉由插畫家的作品讓手帳的封面更有特色,一方面則以手帳幫插畫家的作品做宣傳,這可以說是一項讓雙方互蒙其利的創意之舉。為了保障插畫家權益,其設計手帳採限量發行,每一本的封底裡都會打上序號,也增加了收藏的價值。

簡化的設計,讓使用者可以自由發揮創意;兼顧實用性與趣味性,讓人在不經意間處處發現驚喜,是集日美工手帳受到使用者喜愛的原因。舉例來說,在2013年的手帳中,農曆初一到初三這3天都有一個小小的骰子圖示,表示放年假、小賭怡情是可以被容許的。4月1日愚人節,這一天的內頁是倒裝的,很多人拿到之後第一時間反映:裝訂錯了。經過解釋、知道這是一種kuso的趣味之後,大家都不覺莞爾。

除了延續前兩年的A6尺寸的一天一頁手帳,集日美工今年又推出更多不同格式的手帳,首先是可以搭配手帳使用的A6系列筆記本,有方格本、便條本、繪圖本三種格式;還有專為上班族設計的「Frog」(青蛙)行事曆,B6大小、一週兩頁,以暢銷書《想成功,先吃了那隻青蛙》為設計理念,青蛙代表最有挑戰性、最容易耽擱的工作,倘若每日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生吃一隻青蛙,其他事情就會顯得輕而易舉,藉此勉勵上班族為自己的人生創造效益;還有A5大小、一天兩頁的日期自填式季誌「WHALE」(鯨魚),是針對需要更多書寫記錄空間的使用者而設計,依春夏秋冬分為4冊,每冊208頁,攜帶方便。

集日美工也希望延伸範圍,多方發展跨領域的合作。除了紙製品,已經與獨立皮革工作室 HIBI 合作發行限量皮革書衣,接下來還計畫設計布書衣、並開發其他非時效性的產品,例如給專頁人士使用的筆記本等。

王緯婷和黃萱表示,做手帳,是一份「勞力密集」的工作。由於手帳使用者要求特別高,設計上要顧慮的地方本就不少,一年365天加農曆及紀念日等,綿綿角角的都要注意,絲毫出錯不得,每一個新的版本,至少要經過10次校對,很多小細節,別人看不出來,非得自己親校不可,既費工又費時。正式付印之後,還是疏忽不得,裝訂要注重攤平性,以免妨礙書寫,任何一丁點的瑕疵,都逃不過使用者挑剔的眼睛。成本高、市場小,是做手帳最大的挑戰。所有販售所得,扣除瑕疵品和通路費,淨利潤不到兩成,當成正職來做,很難維持生計,當成正職之外的兼差,又有難以全付心力投入、生產規模無法擴大的困擾。只是基於對紙製品的興趣,黃萱和王緯婷說,她們還是會繼續努力做下去。(2013.06第48期新活水雙月刊)

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巧手剪出萬千祝福──剪紙國寶李煥章 活到老剪到老

農曆正月初一到初三,故宮博物院遊客眾多,人潮洶湧的大廳一隅,一位滿頭銀髮的老先生手持利剪、三兩下剪出春、福、囍等吉祥圖案,贏得在場群眾讚嘆連連。這位老人,就是曾獲頒民族藝術薪傳獎的剪紙大師李煥章。巧剪春花迎新年,是中國人傳統,煥章老師表演邀約應接不遐,故宮只是其一,每逢年節,他的日子總要比平時忙碌許多。

李煥章,山東臨沂人,今年高齡88歲,談起最初拿起剪刀開始剪紙的動機,他說,只是為了排解思鄉之愁。他始料未及的是,這一剪,倏忽已超過半世紀,在不經意間成就出一名國寶級人物。

李煥章說,他出生的地方是傳統農村,過年時家家戶戶除舊佈新,為了不讓新換上的窗紙一片單調,就用紅紙剪出一朵花、一個春字等做裝飾,這就是窗花的由來。除了窗花,紙花還可以做各式各樣的變化和用途,女孩子出嫁,嫁妝上要貼喜花,窮人買不起豬肉,就剪豬頭花放上供桌,或者剪個銅錢圖案給小孩子,充當紅包壓歲。總之,就是取其吉祥討喜之意。

小時看人剪紙,李煥章總是興趣盎然,這種記憶深深烙印在他腦海中。1949年,還在念大學的他成了流亡學生,隨著國軍撤退來台,從此與故鄉、親人遙隔兩岸。再後來,每當思鄉之情濃烈到愁思滿懷時,他就一刀一刀剪紙,讓童年回憶重現於自己的指掌之間。

在台北市擔任國小老師期間,李煥章把剪紙納入自己教授的小學課程裡,他萬萬沒想到,這小小的一步竟然開啟了他後半生的文化傳承之路。1981年,教育部中華文化復興會專員邵庭蘭在一次驗收學校「復興中華文化教學材料」時發現了李煥章的剪紙長才,當下認定剪紙是復興中華文化一門絕佳藝術,於是積極著手擬定計畫、編列預算,啟動政府層級推廣剪紙的機制。

邵庭蘭當時擬定的專案教學計畫,是以學校老師為對象,先由李煥章將剪紙技藝傳教予全台各地的教師,再經由參與專案培訓的教師將剪紙藝術帶回自己任教的學校,將這項傳統藝術傳遞到下一代。

李煥章回憶說,從那之後的十幾年間,是剪紙活動的黃金年代,剪紙在台灣蔚為風潮,各地小學、中學、大專以及社會組的教學成果和比賽得獎作品展,是每年一度的盛事,其中有幾次在國父紀念館中山畫廊展出,著實風光一時。

由於對剪紙活動推廣的用心,李煥章連年受到歷屆台北市市長的表揚,之後又獲頒教育部文化獎章、薪傳獎等殊榮,民國100年,他更進一步得到文化部升格前的文建會肯定,獲登錄為新北市傳統藝術保存者。回顧這一生的榮譽,李煥章把它歸功於紹庭蘭的提拔,所以他每次接受訪問,總不忘提到這位恩人,如果沒有邵先生的伯樂之眼,他縱有再好的技能,也無法如今日般發揮得淋漓盡致。

2007年4月1日,全國首座剪紙主題館-「煥章館」在台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隆重揭幕,館內平日展示李煥章的數十幅剪紙作品,假日則不定期邀請他做實地示範教學,讓遊園的小朋友有親炙大師風采的機會。煥章館的成立,除了傳承民俗技藝,也期盼喚醒世人對傳統藝術大師的尊重,讓民俗文化落地生根。

出於對剪紙的熱愛,李煥章一生不停練習剪紙的方法,不斷研究新的技巧,更勤跑國家圖書館和故宮博物院等地,蒐集各類古書上的圖畫、書法,以豐富自己剪紙的素材。多年下來,他影印的參考圖案多達2、3萬張,堆疊佔據了家中很大的空間。故宮很多書籍原屬館藏限閱,在他獲得薪傳獎之後,館方特別通融,准許他借閱。

接受現代化學校正規教育之前,李煥章上過私塾,結結實實背誦過四書五經等古籍,人文底子深厚。許多歷史典故,他熟記在心。各種剪紙的題材,無論出處是明清小說文本或古人的書法藝術,他都能細說從頭,例如關公為何夜讀春秋、昭君出塞後人生如何…,由他娓娓道來,每每能為靜態的剪紙圖畫增添生動鮮活的面貌。

李煥章的剪紙技法變化萬端,鏤空剪紙、染色剪紙、套色剪紙、噴色剪紙、分色剪紙、折疊剪紙、創意剪紙…,無不精通,他也擅長折疊團花、連續幾何形纏花以及對稱的摺紙剪花,刀法俐落,具特殊性。一般學生使用圓規、花費3、40分鐘才能畫好的國徽圖案,他拿起一張紙折疊幾下,幾秒鐘就能剪好。除了創出立體春字、或圓或方的囍字壽字、以及鳳梨的剪法外,他並創作「百福圖」、「萬壽無疆」、「清明上河圖」、「八十七神仙卷」等巨幅剪紙畫,每一幅都堪稱經典之作。

李煥章說,剪紙,不難,難的是全神貫注,精神不集中就沒辦法剪。他得意地說,自己年近九十,視力還是好得很,沒有近視,也沒有老花,這全靠剪紙的修身養性之功。問他:可有什麼護眼的秘方?他說,多吃蔬菜、少吃肉類,保持心情平靜,無欲則剛。

從事剪紙教學數十載,李煥章桃李滿天下,跟隨他時間最久的學生,超過24年。他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曾有日本學生學成後回到東京開個展,成就非凡。他強調教學相長,經常把學生比自己強的地方掛在嘴邊,絲毫不吝惜向外宣揚門生的個人絕技。

李煥章表示,剪紙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只要一剪一紙,隨時隨地可以輕鬆創作。他每次外出,總是拎著一個黑色大公事包,裡面裝著紙張、剪刀及一些已完成作品,搭公車、捷運時,因為年事已高,都會有人主動讓座,他總是當下回贈剪紙作品以示感謝,令讓座者在驚喜之餘也大開眼界。他喜歡以剪紙和初識者結緣,親朋好友、左鄰右舍有人結婚,他也主動以吉祥的囍字相贈。「禮輕情意重」這句俗諺,在他手下獲得了最貼切的詮釋。(2013年4月新活水雜誌第47期)

發揮跨界力量 聯結建築與美食─忠泰生活開發 描繪美好的明天

建築與美食之間,有什麼關聯?忠泰建設第二代李彥良跨界經營居家精品及餐飲等事業,一手打造忠泰生活開發MOT品牌,以藝術及美好生活型態的媒合者形象為建築本業加分,把跨界的價值發揮到極致。對於跨界,他曾做出一個有趣又貼切的詮釋:找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做建築不稀奇,但如果是做巧克力,就有不同的創意價值。

李彥良大學畢業即加入父親創辦的建設公司,大學唸的是經濟系,因此擅長由經濟學角度看待藝術活動與生活的連結,在與日本建築師合作多年之後,他發現一套由12位建築大師所設計的杯組,並由此看到創意產業的前景。忠泰生活開發成立不久,便透過策展人的前瞻,與5位藝術家合作推出限量公仔,在全球名氣爆紅。李彥良認為,不景氣氛圍是創意產業最大時機點,尤其是居家創意,景氣好時,大家賣房子賣家具比噱頭,景氣不好就要比價值,擁有創意價值的家具容易被突顯。

從建築跨入家居用品甚至餐飲事業的脈絡,忠泰生活開發行銷企畫蕭天文解釋說:「建築業蓋房子,給人一個家,從家的概念出發,人們的生活和飲食、居家環境息息相關,飲食的需求要被滿足、居家的品味也要隨之提升,才能享有更美好的生活,這就是MOT品牌的最原始出發點。」
MOT,來自「 Museum of Tomorrow (明日博物館)」的縮寫,代表著對於美好明天生活的想像,透過複合式經營,打造「藝術×設計」的品味生活。隸屬於中泰集團的中泰生活開發,旗下除了MOT之外,還有走古典奢華風的家具品牌「晴山美學」、強調北歐生活哲學的家飾品牌「北歐櫥窗」、以及樂多網誌等事業體,期許將美學思維落實於生活,讓生活細節瀰漫文化與創意。

起源於市民大道明日博物館展覽的MOT概念館,位在復興北路微風廣場正對面,一樓是時尚與人文氣息濃厚的餐廳MOT/KITCHEN;二樓MOT/ARTS SHOP是新型態藝術商店,展售世界各地藝術與設計感強烈的家具家飾作品;三樓MOT/ARTS藝廊不僅舉辦展覽,也提供藝術鑑賞與專業諮詢服務。

從MOT概念館向外擴展,同樣座落微風商圈內的還有MOT/CASA家具館和MOT/FLOWER花店。MOT/CASA販售世界知名品牌家具家飾及燈具,MOT/FLOWER則跳脫自然花材,運用實花模擬或設計虛擬的人造花材「時空花品」,突破真實花型與花期的限制,除了可以自由形塑更加豐富的表情與姿態,更傳達一種永恆、不凋謝的明日世界意象。

藉著地利之便,MOT旗下家具、藝術、餐飲等事業體均可以互為奧援,呈現最豐富的美學樣貌。舉一個例子來說,以肥皂為創作媒材聞名國際的旅英韓國藝術家申美璟進行《 Toilet Project 》計畫,以肥皂打造希臘神像,放置於公共場域供大眾洗滌使用,歷經侵蝕及重塑後再返回藝術空間展示。此項計畫來台時,肥皂打造的希臘神像擺放在MOT/KITCHEN及微風廣場的公共廁所內,引發民眾熱烈反應,重塑後的神像最後展示於MOT/ARTS內。

再說2011年夏天,跨足攝影、製片、電影、時尚等領域的國際知名藝術攝影師蜷川實花來台灣舉辦首次完整攝影個展,她的作品以獨特鮮豔飽和又迷幻的畫面風格聞名,個展的兩個地點之一,就是MOT/ARTS, MOT/KITCHEN特別研發出一款色彩鮮艷的冰品以呼應她的個展,食物與藝術結合,也是一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MOT/KITCHEN使用國際大師史塔克的Emeco輕鋁椅款,搭配多元的當代藝術與設計作品,營造兼具都會時尚與人文氣息的用餐環境。Emeco是美國設計家俱品牌,於1944年創立由 Witton Carlyle Dinges,在二次大戰期間接受美國海軍的委任,與美鋁公司(ALCOA)共同開發一款適於航海的單椅,供美國海軍潛艦使用。當時的設計團隊利用輕巧、堅固而不會生鏽的鋁合金材質,研發出號稱能承受魚雷轟炸的 Navy Chair 系列,日後被視為 Emeco 招牌的獨家手工製作程序,也是在此次跨界合作中建立。

所謂Emeco 的招牌製作程序,是使用最佳的材質與最優良的手工製造技術,每一件作品至少須經過77道嚴謹的手工製作程序,從切割、彎曲成型、焊接、到拋光打磨毫不含糊,整張椅子由鋁片彎曲交接而成,面與面的交接處毫無接縫,猶如將未經琢磨的骨架轉變為雕刻精品,最高使用期限甚至可達150年。

2010年,Emeco與知名飲料公司可口可樂異業合作,研發創新出品牌中第一把塑料座椅 111 Navy Chair,所用材質當中包含 65 % 的 PET 塑料成分,並融合 35 % 的玻璃纖維,強化了座椅的耐用度與安全性。Emeco 以前瞻性的思維有效解決可口可樂回收空瓶的去處問題,更在「Up-cycle」的概念下創造出塑料製品的第二生命。這款塑料座椅的開發,正符合MOT品牌所強調的跨界價值。

除了MOT/KITCHEN,位在民生東路中山創意基地內的MOT/KITCHEN Light ,也是MOT旗下個性鮮明的餐飲空間。中山創意基地的前身,是台灣菸酒公賣局的中山配銷處,閒置超過10年之後,於2011年9月被台北市都市更新處納入「都市再生前進基地(簡稱USR)」計畫,委託忠泰建築藝術文化基金會經營管理,以設計、建築、創意能量為目標重新啟動,規劃了展覽空間、互動教室、進駐工作室等,串連藝術與城市生活,成為台北設計文化新據點。

由於所在地點及社區性格的不同,無論是內部裝潢或菜色,MOT/KITCHEN Light 都刻意與MOT/KITCHEN做出區隔。蕭天文說,MOT/KITCHEN提供的是無國界創意料理,主要客群為商務人士、時尚名人,MOT/KITCHEN Light則走輕食樂活路線,全天候供應早午餐,結合展覽講座等活動,以輕度飲食哲學及易緻的生活氛圍吸引了眾多文青、學生族群和設計圈人士。
在藝廊、家具家飾、花店及餐廳之外,MOT旗下還有一個MOT/TIMES線上誌,以媒體角度、針對文化創意產業,包含藝術、設計、建築、音樂、時尚、表演、人物、生活等多元議題,提供焦點人物及專題報導,深入淺出介紹當代文化藝術。總括來說,MOT這個品牌所經營的事業,都與更美好的生活知識有關。(2013年4月新活水雜誌第47期)

從市集式嘉年華到陶瓷博物館─鶯歌打造陶瓷文化城

青色碗盤上彩繪著隨手揮灑的草葉與粉紅色花朵,這是早年鶯歌碗盤的主要用色與裝飾圖案。粉紅色花朵,從前的人叫它「梅仔花」,由於顏色嬌嫩宛如少女朱唇上的胭脂,如今被正式定名「胭脂紅」,成為官方認定的鶯歌陶瓷代表元素之一。

鶯歌陶瓷產業始於清嘉慶年間,200多年來,鶯歌已是台灣最大陶瓷輸出地,但若問起:鶯歌陶瓷特色何在?答案好像只有一個:多元。鶯歌陶瓷種類多樣,建築、日用、陳設、衛浴、工業5類兼備,什麼都有,卻說不出什麼與其他陶瓷產地明顯不同之處。

於是,鶯歌陶瓷博物館從2008年開始推動「鶯歌燒」品牌建置計畫,前3年以鶯歌陶瓷發展歷史中具代表性的元素為推動主題,包括在1950年代大放異彩的胭脂紅、1960年代受國際貿易商青睞的青花仿古陶瓷、1980年代極其興盛的結晶釉,都曾經帶動各地窯場爭相仿效,為當時經濟起飛立下不可抹滅的功勞。

陶博館教育推廣組組長程文宏指出,品牌建置計畫的目的,在於透過歷史元素替鶯歌陶瓷找定位、塑造品牌形象。計畫辦理5年來,凡是大鶯歌地區(鶯歌、三峽、樹林、土城、桃園市、及桃園縣八德市、大溪鎮、龜山鄉)的入選作品都可以獲得鶯歌燒的品牌認證,期待藉由這個共同品牌的行銷,重現鶯歌陶瓷的榮景。

「鶯歌燒」品牌的建置,只是陶博館打造鶯歌新形象的一部分,很多人可能沒有發覺,曾經令人風靡一時的地方節慶活動「鶯歌陶瓷嘉年華」已經在2011年之後悄悄走進歷史,這個活動,曾連續2年獲選交通部觀光局「十二項大型地方節慶活動」之十月代表的活動,然而,就如同鶯歌陶瓷業的經營需要轉型才能生存,鶯歌陶瓷嘉年華也因潮流的轉變而漸漸失去存在意義,其中關鍵性的變化,開始於2000、陶博館成立的那一年。

作為台灣陶瓷重鎮,工業陶瓷曾經是鶯歌最賺錢的產業。早年一份統計資料指出,台灣陶瓷總銷售額一年高達300億元,其中磁磚佔200億,衛浴設備80~90億,剩下的才是鍋碗瓢盆等生活陶瓷。瓷磚在鶯歌曾被戲稱「印鈔機」,機器24小時開動,一座磁磚窯造價6千萬元,3個月就能回本,大型磁磚廠員工上千人,年終尾牙宴盛況不輸最盛時期的台積電,壓軸表演者是那個年代地位可比今日小天后蔡依林的玉女歌手金瑞瑤,磁磚廠的獲利能力可見一斑。

然而時代變了,台灣磁磚業風光不再,論品質,及不上義大利、西班牙高價藝術磁磚,比價格,拚不過低價大陸貨,市場嚴重萎縮。老字號業者開始求變圖存,轉型成功的案例,首推新旺集瓷許家。許家是鶯歌在地人,從阿公許新旺的上一代開始經營陶器工廠,到許新旺當家時投入磁磚生產而發揚光大。許新旺過世後,年輕一代接手,近年來致力於將家族事業與文化創意結合,除了成立鶯歌第一家陶瓷觀光工廠─許新旺陶瓷紀念博物館,更專注於產品的設計,造型圖案都獨樹一幟的馬克杯是人氣超高的商品,市面普通馬克杯每個售價不到百元,新旺集瓷自有品牌馬克杯一個3、400元,供不應求。

還有一位藝文圈知名的楊莉莉老師,她原本在鶯歌陶瓷工廠擔任彩繪師,工作之餘自己學畫進修,她的創作由傳統青花圖案出發,卻不侷限於青花瓷仿古,而是以青花為設計元素、進而變化發揮到極致,以雅致與凝練的深藍釉色搭配獨特的繪畫風格,藝術性深受肯定。她從事創作30年,曾受邀設計總統府國宴餐具和外賓禮品,現有多樣作品典藏於陶博館中。

時代變了、產業結構變了,行銷地方特色商品的節慶活動也要跟著變。往昔的鶯歌,是一個工廠散佈全境的工業小鎮,1995年開始,鶯歌鎮公所、青商會等政府和民間單位合作,辦舉鶯歌陶瓷嘉年華,一年一次把各家工廠的精品集結於一處,做帳篷式的展售,這項市集式的活動吸引了無數外來客,曾為鶯歌地方帶來莫大商機。

2000年陶博館成立,接手辦理陶瓷嘉年華,除了延續活動最原始的商展性質,也致力於導入更多文化教育體驗及休閒的意涵。這種走向,並未受到所有地方人士認同,有人堅持陶瓷嘉年華必須回歸純粹的商展性質。為了做出區隔,陶博館於自2008年主館後方陶瓷藝術園區落成那年開始,於暑假期間另行假陶瓷藝術園區舉辦國際陶瓷藝術季,商展嘉年華的部份則由當地商業團體主辦,仍維持在十月間舉行。

只不過,時移勢易,集結了400多家風格各異商店的尖山埔路陶瓷老街也已落成,鶯歌陶瓷產品一年365天都可在此做商業性展示,搭帳篷辦活動吸引客人的做法不再有必要。鶯歌陶瓷嘉年華階段性任務完成,努力支撐幾年後默默退場。

陶博館教推組程文宏組長指出,辦節慶式活動、花錢請明星表演的做法,雖然可以炒熱氣氛,但對文化的累積並無助益。陶博館是全台唯一以陶瓷為主題的博物館,館內有資料中心收集陶瓷相關圖書,國際演講廳舉辦陶瓷相闗的研討及座談,陶藝長廊和常設展室長年有陶藝作品展,還有陶藝教室供民眾體驗做陶的樂趣。有了這個固定場域,加上大漢溪旁佔地32公頃的三鶯陶花園也可以辦活動,現在的鶯歌可以說全年都有常態性的陶瓷文化節目在進行中,是一個十分適合一日遊的地方。

程文宏說,陶博館除了持續深入推廣陶瓷文化教育,也積極進行國際交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旗下的國際陶藝學會(IAC,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eramics)已經確認,2018年的國際陶瓷年會將在鶯歌舉行。IAC是全球最大陶藝組織,有600多會員遍佈全球50餘國,鶯歌陶博館是其會員之一。如何藉主辦年會的機會將台灣的陶瓷文化宣揚到全世界,是陶博館未來幾年要積極籌備的重要大事。(2013年4月新活水雜誌第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