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0日 星期三

北臺灣唯一手工龍船師傅 阿正師拒絕成為臺灣末代造船師

農曆五月,淡水河上龍舟競渡,是端午節最能帶動歡樂氣氛的傳統活動。喜歡看划龍船的人可能不知道:早期臺灣龍船既沒有高昂的龍頭,亦無捲翹的龍尾,只在船身兩側畫上龍和鳳凰圖案,外形跟一般舢舨差不多。龍船演變成目前這副頭角崢嶸的形貌,是54年前的事,打造第一艘有頭有尾龍船的人,就是北臺灣唯一手工龍船師傅「阿正師」劉清正。

1958年端午節划龍船時,台北市政府一位外省籍課長無意間提及:中國大陸的龍舟都是完整的龍形,有龍頭也有龍尾,臺灣的為什麼沒有?這讓家族世代造船的阿正師興起改良龍舟造型的念頭。那一年,連接萬華和三重的中興橋通車,阿正師年方18。

當時,阿正師得知堂叔有一位朋友得過全國美術比賽冠軍,於是請這位朋友幫忙畫龍船圖,再根據這張平面的圖形自行設計打版,一艘國人普遍熟悉的龍船原型於焉誕生。龍頭上精雕了角、眼、口、耳、鼻、腮、鬍鬚,龍頭高昂、碩大有神,划起來真的像一條龍在水上跑。船身的彩繪顏色,是阿正師自己的創意,主色有藍綠兩種。巧合的是,多年後,藍綠兩黨分別主政過台北市,面對有人好奇地詢問:龍舟有藍有綠,是否代表公和母的不同?阿正師煞有介事地回答:是代表藍綠兩黨在競爭。他的調皮,令人莞爾。

阿正師是正港台北人,淡水河岸的三腳渡出生、長大,家中從曾祖父那一代起就以造船為業,最初做的是往來台海兩岸的帆船,到他父親那一代則是以行駛淡水河、基隆河的運輸船為主,龍舟只是端午節前才會接單製作的季節商品。由於從青少年時期跟在父親身邊學習,阿正師「自然而然」學會了造船。

在淡水、基隆河船運興盛期,阿正師也做過帆船,後來改做運載漁貨的舢舨,據說目前航行於淡水河上的舢舨,百分之八十出自阿正師之手。早年淡水、基隆河一帶造船業者有十多家,隨著經濟發展、河川污染、漁民減少,造船業也跟著沒落,現在只剩下阿正師還在做。他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一年一度、具民族色彩與觀光特色的端午龍舟製作。由於製作船隻經驗豐富,阿正師能充分掌握船隻性能,除了親自參與龍舟比賽,也指導別人划龍舟的技術,甚至在比賽前四處勘查水道。

在超過半世紀的造船生涯中,阿正師打造過百餘艘龍船,除了全臺各地,南非、荷蘭、加拿大、美國、日本、德國也看得到他的手工龍船。他印象深刻的一次,德國舉辦四年一次水手節,廣邀各國船隻參與,臺灣受邀單位是臺南,可是由於主辦單位規定,只有純手工船才能參展,臺南當地的負責人緊急向阿正師求救,阿正師幫忙向新店借調來2艘龍船,並隨隊出國、擔任掌舵重任。
阿正師做龍船,完全不用畫設計圖。因為他說:「我從17歲開始做,到現在71歲,都是在腦海裡想像每塊板子要鋸多大尺寸,要做幾對槳,再依等比例放大或縮小。」這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他做過的龍船,最小的是4對槳,最大的有16對槳。以目前最普遍的9對槳龍船為例,若以臺灣杉打造,造價在新臺幣60到70萬元之間,約一個月可完工,最趕的時候曾經14天做好2艘龍船。阿正師說,一艘船可用15到20年左右,不造新船時就從事修補船隻的工作。
手工造船流程繁複,學問也很深,包括原木依尺寸裁鋸成片狀後需曝曬兩個月才夠乾燥,否則很容易裂開,以及當底板和船身要組裝時,得依照弧度磨平才能密合,點點滴滴都必須靠經驗累積。阿正師感既地說,現在的人為了省時省錢,紛紛改用機器灌模方式製造玻璃纖維材質的龍船,之前也曾經有人要求他這樣做,可是他覺得,玻璃纖維做的船質感不佳,而且製造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粉塵經由呼吸道或皮膚進入人體,恐怕造成嚴重後果,所以他還是堅持手工打造木船。
最近這兩年,阿正師完全沒有接到新的龍舟訂單,工作重點集中在既有龍舟的維修保養上,端午節來臨前,他必須把停放在濱江街高架橋下、屬於臺北市政府所有的26艘龍船都仔細檢查一遍,漏的地方補起來,船底擦撞磨損的地方要修平,再將船身重新上漆。
阿正師有兩個兒子,一個在保險公司負責行政工作,一個是水電技師,兩人都無意繼承家業。阿正師雖然擔心造船技藝失傳,卻並不強迫兒子們接手。因為他覺得,人各有志,父母不能勉強孩子做他們不感興趣的事。所幸在10年前左右,他收了一個既有天份也有興趣的徒弟王碇熒,把他一身造船的本事學走了大半,如果現在接到訂單,師徒倆肯定可以大展身手。另外,臺北市文化局也多次撥款讓阿正師開班授徒,只可惜,像王碇熒一樣能夠堅持下來的,到現在還找不出第二人。
除了造船,阿正師亦身兼三腳渡龍舟文化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三腳渡碼頭位於劍潭附近的基隆河畔、承德橋後港墘一帶。早期,社子葫蘆堵、劍潭、大龍峒三地都有渡船頭,居民在三地間渡船往返,而有「三腳渡」之名,極盛時期的三腳渡有兩百多艘船隻穿梭,漁民撈蛤仔、撈蜆、捕魚,常常滿載而歸,如今,僅劍潭一處碼頭還在,是臺北市最後一個擺渡碼頭,該地漁民以捕捉紅蟲為主。2005年臺北市政府將三腳渡改造成親水人文碼頭,新建船席約可停放20艘船艇,以舢舨、漁筏為主,碼頭左側有一浮動平台,可供龍舟離靠岸。
三腳渡碼頭有一塊石碑,刻著阿正師的事蹟:「阿正師於此地研製龍舟逾50年,不僅手藝名聞中外,且為北台灣唯一之手工龍舟產製者。阿正師之執著與創新,一如三腳渡之不畏逝者,復迭有新貌。」生前立碑,見證阿正師的傳奇。(新活水第42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