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

米圃食品 契作行銷高檔精品米

買菜送蔥,買大送小,都是很常見的商品促銷招數;買米送鑽石,會不會送太大?這是來自嘉義大林的米商「米圃食品」相當令人驚奇的行銷手法,只有特定百貨公司超市才買得到的限量商品組合,以名牌水鑽烘托米的質感,將平凡的米提升到精品的層級,這樣的大手筆,讓人想要不記住這個品牌都難。

掌聲鼓勵台灣小農

「請大家一邊吃飯、一邊支持為我們守護土地的農夫們。掌生穀粒,掌聲鼓勵。」

這句話,是程昀儀的書《掌生穀粒》的封面文字,「掌生穀粒」也是她和先生李建德的工作室的名稱,工作室位在台北市光復南路一條安靜的小巷內,營業項目是純手工包裝米。開業4年半多以來,憑著精緻的手感包裝,他們在大品牌環伺的米市場闖出不小名號。

小包裝米先驅 三好米整裝再出發

早年,台灣人習慣到米糧行或雜貨店秤斤兩買散裝米,民國七○年代後期起,小包裝米逐漸在市面上盛行,開風氣之先推出品牌小包裝米的,是由雲林起家、目前總公司在泰山的「億東企業」。


億東正式成立於1987年,在這之前,是濁水溪兩岸的兩家碾米廠,傳到第三代有6個男丁,老大自行創業、成立「金農米」品牌,老二陳啟明則和4個弟弟陳啟和、陳生財、陳溪泉、陳有共同成立億東,5兄弟攜手打響「三好米」名號。億東目前市占率約1成5,在零售通路5公斤以下的小包裝米市場中,市占率更高達3成5到4成,是台灣小包裝米第一品牌。

台灣稻農 個個是米王

稻米的品質好壞,品種是主要因素,但耕作技術也有關鍵性的影響力。過去,米飯是國人主食,因此農民選擇稻種,均以產量大為優先考量,以求收穫豐、收入好。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米的消費量大減,稻農的耕作目標在政策導引下配合修正,如何種出好吃、又讓人吃得安心的好米,是現代農夫必修學分。

為鼓勵農民種植良質稻米,農政單位自1995年起著手輔導農會辦理「稻米品質競賽」活動,並舉辦公開頒獎儀式及得獎米促銷活動,向消費者推薦國產良質稻米,協助建立地區性品牌。初期由於人力及經費限制,僅輔導辦理鄉鎮級競賽,後來才慢慢擴大規模,由縣級到區級再到全國等級。

代代出好米 香Q又健康 ─ 台灣米的演進史

台灣土地分布從熱帶到亞熱帶,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稻米生長,一年兩收、甚至三收不是問題,加上農耕技術進步,台灣稻米品質好、口感佳、直追日本米。現今台灣農民普遍種植的,是俗稱「蓬萊米」的稉稻;然而在早期,台灣先民多半栽種秈稻,也就是俗稱的「在來米」,這當中的轉折,有其特定的歷史因素。

台灣米.新食力

2002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台灣農業發展進一步面對全球經濟國際化、貿易自由化的嚴酷挑戰。

首當其衝的是國人的主糧─稻米。台灣本身年產稻米120萬公噸,自給自足已經有餘,由於WTO,還必須採購14萬公噸外國米。然而,消費者飲食觀念改變了,稻米不再是日常餐桌上的主食,米的消費量逐年減少。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每人每年白米消費量,從民國七○年代的100公斤,降至目前僅48公斤,整整減了一半,連帶引發農田大幅休耕、農村人口外流及老化、糧食倚賴進口等諸多問題。

於是乎,積極行銷、鼓勵消費者多吃台灣米,致力品種和栽種技術改良、提升台灣米品質,運用品牌與包裝設計、開發高附加價值的市場,成為近10年來政府和民間共同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