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知福惜福再造福 効勞神佛及眾生的宗教志工

香煙裊裊的行天宮,常年信眾熙來攘往,有人焚香膜拜祝禱,祈求恩主公保佑、消災解厄,也有人耐心排隊,等候一身青衣的勞生阿嬤幫忙收驚,以期安魂鎮魄保平安。勞生阿嬤,是信眾對行天宮効勞生的暱稱,効勞生是行天宮的資深志工,他們默默行善,為推動行天宮宗教、文化、教育、醫療、慈善等五大志業而奉獻力量。

宗教團體所屬志工中,和効勞生同樣遠近馳名的,首推慈濟,不論何時,但凡發生急難的地方,第一時間都可以見到這群人間活菩薩的身影。而伊甸基金會旗下有一個台灣微客公益行動協會,透過基督教會之間的合作,一年有高達5千人次志工自費到第三世界國家服務,是目前高中以上青年參與最熱絡的志工組織。

行天宮効勞生  一襲青衣、濟世度眾

對於行天宮的効勞生,外界最深刻的印象,應當是他們那襲青天色的長袍。這件道衣寓含「道心」之意,表示効勞生皆秉持無比堅定的道心,積極參與濟世度眾的聖業。

行天宮的志工,並非人人可以穿上那襲青色道袍。行天宮執事李楚華指出,早年所有志工都是効勞生,但是從15、6年前開始,新進志工只能先從事非宗教性事務(頌經除外),例如打掃環境、參與社會救助、導覽、量血壓等,服務滿2年且對宗教有興趣者,經考核合格,才能晉級為効勞生、參與祭祀科儀。然而必須具備5年以上資歷,擲筊獲得恩主公認可,才能進一步受訓替信眾收驚。

到行天宮參拜,一進門就有効勞生分送點好的馨香;希望解厄求平安,服務台有効勞生幫忙寫家運,指導應該參加何種祭解。効勞生做的不止這些,清晨天未亮,他們就會到宮裡打掃,或參與每日清晨的祭祀活動。種種奉獻與忙碌,都是義務發心、不求回報。

很多効勞生自願全年無休,縱使颱風天、風雨交加,天一亮他們就邁出家門,到宮裏効勞,高齡80以上的効勞生大有人在,總數1400名左右的効勞生中,幾乎天天報到的,有5、600人。已故英業達副董溫世仁的母親溫陳寶治在這裡服務40年,每天早上7點半到下午4點半,一年365天、全年無休,是知名度最高的勞生阿嬤。

打從腹中懷著溫世仁起,溫陳寶治就到行天宮服務。溫世仁出生時很難帶,6歲發生意外、造成腦部缺氧,讀高中時駕竹筏搶救狂風暴雨中被洪水圍困的災民而筋疲力竭、陷入昏迷,卻總在行天宮進行解厄儀式後,奇蹟似地撿回一命。溫陳寶治相信這是恩主公庇佑,79歲高齡仍然天天到宮裡服務。10年前溫世仁腦幹出血遽世,溫陳寶治傷心過度中風,不能來効勞了,還是幾乎每天要家人用輪椅推著她到宮裡拜拜,虔誠之心絲毫沒有動搖。

慈濟王玉祝  推廣素食、愛灑結善緣

「地球暖化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如何降溫?每個人都吃素,節能減碳,降溫就最快。」在慈濟擔任環保志工與香積志工的王玉祝,多年來足跡踏遍中山區校園和警消單位,以素齋便當與社區民眾結緣,宣導吃素救地球的理念。

王玉祝相信,一個素齋便當,可以引進無數個因緣,這些因緣環環相扣,就能生生不息、把「蔬食護生愛地球」的善念推廣出去。一場齋戒活動,所有資糧都由社區十方大德認捐,背後動員許多社區志工一起完成。

40歲以前,王玉祝是標準女強人,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不富裕的童年讓她懂得知福惜福,長年捐款行善。大約15年前,她受證成為慈濟委員,投入濟世助人的志工行列。然而,幾乎就在同時,她經歷生命中最大的磨難,女兒叛逆不羈、行為脫序超過10年,一度讓她無助又無奈。

王玉祝說,女兒從國中開始出現叛逆行為,她一邊拚事業、一邊當志工,經常忙到只能趁開車等紅綠燈的空檔扒幾口便當填飽肚子。那段日子,只要想到女兒,她總忍不住痛哭,一遍遍唱著「大愛的孩子」這首歌安慰自己、為女兒祈福。所幸在助人的過程中,她看到很多更不幸的案例,也得到許多師姐的鼓勵,了解這是一種因緣果報,除了不斷祈禱、給孩子祝福,真正無能為力時也只能輕輕放下。

現在,王玉祝的女兒已經漸漸回歸正軌,今年她報考6所研究所、錄取了5所。在媽媽的影響下,女兒學著吃肉邊素,更參加了志工見習課程,被視為是慈濟新生代的希望。這一來,王玉祝更加賣力奉獻,生活中有三分之二時間都在做志工,連老公也不時被她拖下來幫忙資源回收。

從做環保到他鄉訪貧 陳文賢樂在其中

將近10年前,陳文賢從職場退休,一開始只在慈濟擔任環保志工,一周兩天開環保車、整理資源垃圾。漸漸地,他愈做愈起勁,想要奉獻更多,於是再投身國際非政府組織,連續3年前往距離蒙古首都烏蘭巴托50公里遠處的國家孤兒院夏令基地,幫忙蓋房子、種馬鈴薯;另外,他又參加微客志工團的「拯救童年計畫」,去年到尼泊爾一處山谷裡的小村莊訪貧、教小學生念書,今年8月,他還要去內蒙自治區拓點,好讓更多有志參與國際志工活動的年輕人心願得償。

陳文賢的人生很順遂,從小到大讀書、娶妻、生子、就業一帆風順,但他相信因果業報之說,極大的好運,要以極度的誠心加以珍惜,否則好運隨時會消失,所以他一直以積極回饋社會為自己跟家人造福。在外商公司工作的最後幾年,他負責亞太地區事務,經常到國外出差,退休後,索性參與國際志工組織,既可以繼續走遍天下,也能順道助人,一舉兩得。現在,他成了全職志工,一趟又一趟自費出國訪貧,出錢出力也無怨無悔。

陳文賢說,在尼泊爾,他看到一個極致案例,一家好幾口同住一間破舊的小房子,一盞1燭光的燈泡是他們僅有的照明設備,一只鋁鍋是唯一值錢的財產,因為貧窮,才唸小學的3名小姊妹就失去笑容,他不捨地為她們取名「皺眉3姊妹」。「看到別人的匱乏,會更懂得珍惜自己的幸福,也願意回饋更多給社會上有需要的人。」「有能力回饋的人,是幸福的。」他如是說。(2013.08第49期新活水雙月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