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迪夢奇~ 小倆口經營設計文具 先做通路再自創品牌

在一般人的認知裡,筆記本有兩種,有日期的稱為日誌或日曆手冊,沒有日期的是萬用手冊。日曆手冊有時效性,萬用手冊則無。如今卻有一家台灣設計製造的文具商顛覆了這種思維,日誌的時效性被淡化到極不明顯,使用者可以依自己的喜愛和需求而自由發揮;萬用手冊則區分紙質及功能,不同場合用不同的手冊,方便人們隨時為生活中珍貴的時刻留下紀錄。

讓筆記本的面貌變得多樣而豐富的,是迪夢奇,一家成立才4年的小公司,兩名合夥人是一對六年級後段班的夫妻,先生王士騰原本從事設計,太太王君竹做行銷。王君竹一直有使用設計師文具的習慣,台灣製造的這類商品卻幾乎等於零,夫妻倆於是起心動念想要創業做文具。

與眾不同的創業歷程

王士騰說,早在6、7年前,他們就有自創文具品牌的想法,但是有鑑於身邊一些朋友投入生產、卻苦於沒有通路、以致於產品賣不出去、淪為拜訪客戶贈品的慘痛經驗,他們決定先做通路,從代理國外設計師文具著手。他們成立了網購平台「純品網」,主打韓國設計師品牌文具、兼責禮品,經營了一年左右,打出知名度,開始有實體通路主動找他們設櫃。

透過代理,他們慢慢掌握住台灣消費者的喜好和需求,腳步站穩之後,終於可以著手實現開發自有品牌的夢想。迪夢奇的品牌名來自法文dimanche,原意是星期天。王士騰說,他們希望自家商品給人放假般快樂愉悅的感受。經營通路時,他們傾向於多用一些人分工,工作時間短一間、工作份量少一點,讓大家維持好心情、樂在工作,迪夢奇成立後,他們慢慢轉移重心,把純品網轉手給別人,自己專心做品牌。

和市面一般日系品牌文具不同,迪夢奇不強調特定招牌人物的圖像,而著重於商品的功能變化,再搭配合適的插畫。王君竹說,台灣的自創品牌通常從市集起家,先小量生產試水溫,再慢慢擴大規模,他們則因為有過去做通路的經驗,長期和消費者互動,所以能夠掌握市場特性,所有商品一開始就量產,適合商店販售,一步到位,不跑市集。

打破傳統日誌格式 時效擺一邊

迪夢奇的創業商品,是一本無時效性日誌~365年曆,一開頭是跨頁的月計畫欄,內頁一律分成2大格,劃上細細的格線,使用者有需要的時候再自填日期書寫。台灣市場過去習慣了清楚標示一年365天的日曆手冊,對於迪夢奇這本年曆的銷售潛力,書店業者起先並不看好,迪夢奇於是決定自己設櫃販售。

王君竹說,寫日誌可以很隨興,不一定要每天、而是有需要才寫,再說,誰規定日誌一定要從一月一日寫起?日誌一旦印上日期,沒有從頭到尾整本寫完,感覺又很浪費。365年曆吸引了一批與王君竹有著同樣想法的粉絲,目前再推出第二代,格式更自由,右頁7大格、左頁是free note,無論周記事、分類記事、甚或是記錄料理步驟,想怎麼用、任由使用者決定。

除了努力讓年曆、手帳的格式更為自由化,迪夢奇也積極賦予筆記本不同的功能,例如針對喜歡收集紀念戳章的人推出集章本,精挑細選適合的紙張,蓋章之後快乾又不暈染;旅遊記事本,從行前的行程規劃到記錄旅程點滴、整理票根等,一本搞定。王士騰說,市面上筆記本很多,但要有明確的構想,能夠激發使用者心中的共鳴,才是好商品。
迪夢奇有一項創舉,他們會為每一款日誌或筆記本特製一份內容豐富的樣本,隨貨擺放在賣場裡,消費者一看就知道使用方法,此舉不但減輕賣場銷售人員的講解負擔,也可以避免買錯了再退換的情形。後來很多廠商爭相仿效,提供樣本成為賣手帳的必備條件。

勇於嘗試 產品多元且多樣

除了年曆、手帳、各種特殊用途記事本等文具外,迪夢奇也做禮品、做旅行組(行李吊牌、護照套等),他們的想法大膽又敢衝,總是不怕失敗,努力嘗試各種新鮮有趣的點子。

王君竹說,有一回,他們因應情人節設計了馬克杯組。傳統情人對杯的size一樣,只以圖案或顏色區分男女。但她認為,現代社會很多元,情侶不一定是一男一女的組合,全家人用一組馬克杯,也是愛的表現,所以他們做了3個一組的馬克杯,中性的顏色和圖案,只是大小有別,大人用大杯,小孩用小杯。結果銷售不如預期,成績平平,而且消費者多半零星地購買,群組效果很不明顯。

還有一回,迪夢奇應賣場要求,設計年底檔期的襪子禮品。起先,他們有猶豫,一方面是一向不想做季節性強烈的商品,一方面則是缺乏經驗。後來由於抵擋不住挑戰的慾望而決定放手一搏。過程中吃了不少閉門羹,多數襪子製造商一聽設計師就搖頭,因為設計款樣式複雜、量又不大,產值小得可憐。最後,他們輾轉得到工研院旗下一個輔導產業升級單位的協助,終於克服困難、完成任務。商品賣得雖然不錯,可惜成本太高,他們只賺到經驗沒賺錢,以後也不想再做襪子了。

掌握市場特性 不怕雞蛋放同籃

問王士騰和王君竹,夫妻共同創業,有什麼優缺點?他們笑了。王君竹說,傳統老人家都說,雞蛋放同一個籃子裡,風險沒有分攤,不好。而且工作和生活都在一起,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不分開,別的夫妻下班回家可以只聊私事,他們卻免不了還要談到公事,碰到意見不合的時候,容易流於情緒化,不愉快的情緒從白天延續到晚上,很不健康。

王士騰則說,剛開始創業時吵得多,可是吵來吵去,他都贏不了。迪夢奇專攻成熟以上的成熟性文具市場,女性消費者一直是主力,近年來這種趨勢更是明顯,老婆只消一句:「你又不用。」他就無言。而且一整年下來檢視成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事情都是老婆的決定,東西賣得好,證明老婆是對的。所以現在兩人分工,先生負責製造端,太太管預算和財務,拿捏好平衡點,就不會再吵了。(2013.08第49期新活水雙月刊)

生活無處不可黏 王佳將膠帶功能發揮到極致

有些東西看起來不起眼,現代人的生活卻處處少不了它。舉例來說,到便利商店買現煮咖啡,店員會抽一小段膠帶貼在杯蓋上封口。再舉一例,網購的衣物宅配到家,撕開包裝袋的封口膠條、拿出商品來試穿一下,不合適,把商品裝回去、袋口重複貼合,趕在七天鑑賞期內辦理退換貨。這些事,大家習以為常,但你是否想過,如果沒有那封口的膠帶,這些舉手之間可以完成的動作,可能變得麻煩許多。至少,你得先找一把剪刀,才能剪開封口或膠帶。

讓膠帶變得簡單好用的,是一家名為「王佳」的公司,過去,它專門生產商家或生產線使用的各式膠帶,去年起,它跨足文具市場,發揮創意將膠帶的功能開發到極致,要讓一般消費者生活中處處都有膠帶的蹤跡。

4名同事兼好友共同創業 以封緘膠帶站穩腳步

王佳的前身叫做士麟興業,創業之初,全公司只有4名老闆兼員工,辦公室設在台北士林。這4個人,以前同在生產鹿牌膠帶的地球公司上班,由於交情好,1982年決定共同創業。創業第二年,他們研發出台灣第一卷可重複拆黏的封緘膠帶,把這種膠帶使用在包裝袋上,只要撕去一張薄薄的膠膜,就可以重複拆開包裝再黏上,非常方便。

封緘膠帶改變了傳統衣服的包裝方式,成為全球包裝主流。士麟興業也因此寫下傲人業績,站穩事業腳步。這項產品的25年專利數年前到期,利潤縮水,只是王佳的研發能力強,趕在電子業全盛時期傾全力生產各式工業用膠帶,例如汽車用泡棉膠帶、耐熱膠帶、導電膠帶等,取得的專利數逾35件,儼然膠帶界的奇兵。

工業用膠帶,是王佳第二波獲利主力,一般消費者可能不是那麼熟悉,但若提到第三波讓王佳賺大錢的易撕貼(ESTAPE),很多人一定會「哦~~~」的一聲說:哈!原來是它。

易撕貼再創業績高峰

傳統卷狀膠帶使用不便,不是膠帶頭難尋,就是摳半天拉起來又黏在一起,沒有膠帶台或剪刀,還沒辦法切斷膠帶。有些人腦筋動得快,會把膠帶頭折回一小段或另外拿一張小紙片貼上去,下次要用、不必千辛萬苦尋找膠帶頭。王佳由這個小地方切入,開發出易撕貼,把膠帶一段一段裁切好、做成抽取式,每一段膠帶頭不上膠,好像抽取式面紙般隨抽隨用、超方便。

王佳業務經理秦素菁表示,易撕貼膠帶的每一小段都是起頭,好撕、即貼,可重覆使用又不留膠,應用非常廣泛,除了沙拉盒、咖啡杯蓋等封口,三明治、蛋糕的包裝也適用,一撕就開,不會因為饑餓手指皮皮剉、摳膠帶頭用力過當而把三明治或蛋糕壓碎。

秦素菁強調,有些電子產品也會使用易撕貼,例如剛出廠的電腦螢幕上有一層保護膜,使用前才撕掉。薄薄的保護膜色澤與螢幕很接近,有些人不免找不到下手的地方,廠商在保護膜上貼一段易撕貼,消費者就可以輕鬆撕。

易撕貼推出於1991年,獲得多國專利及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金牌獎、日本包裝大賞獎,很多連鎖咖啡店、便利商店、速食早餐店都是愛用者。這項產品小兵立大功、讓王佳再度攀上獲利高峰。

保密膠帶 商機無限

21世紀伊始,王佳投入保密膠帶的研發。一般消費者可能不清楚保密膠帶的功能,但細心一點的人會發現,有些包裝封口上那一層膠帶是有門道的,若有人試圖偷偷拆封,膠帶底層圖案遭到破壞,即使再黏回去、圖案也無法復原。

秦素菁經理說,在美國接連發生911恐怖攻擊及恐怖分子以郵件散播炭疽熱病菌之後,各國政府紛紛要求郵件寄送過程必須採取更嚴密的防範措施,使得保密膠帶迅速打開國際市場。部分電子業者以空運郵寄價值不菲的半導體,也採用保密膠帶封裝包裹,降低郵寄過程中產品被偷竊或調包的風險。

保密膠帶具有防偽、防拆、保密等功能,依照底層圖案的轉移與否可分為半轉保密膠帶、全轉保密膠帶及不轉保密膠帶三大類,目前主要競爭對手為德國、英國及義大利廠商。全轉保密膠帶的底層圖案會全部轉移到被貼物表面,適用於封箱、封貨物的棧板膜及其相關的紙製品,可預防行李箱內放置炸彈的恐佈攻擊。過去,國外的保密膠帶技術是全轉或半轉等級,王佳則研發出專利規格的不轉膠帶,底層圖案不殘留,適用於表面為金屬、玻璃或壓克力的珍貴物品如筆電、名酒等。

切入文具禮品市場,將膠帶功能開發到極致

王佳4名創業夥伴各有專長,現任榮譽董事長王鳴嶽是膠的專家,最淺顯的例子,任何膠帶他只要拿在手裡掂掂重量、聞聞氣味,不必拿厚薄器測量,就知道上了幾條膠、可重複黏貼幾次。副董事長吳加祿是點子王,易撕貼就是他最先提出來的點子,最近他看到小孫子玩膠帶,靈機一動又想到用膠帶做拼貼畫,等於開發出一種新的幼兒美勞教材。另外,董事長王崇慶以保密膠帶技術做保密貼,副董事長王崇庠是王崇慶的弟弟,負責業務和財務。4人一路走來合作無間,如今王佳已經是一家銷售據點遍佈全球、員工多達500人的大企業。

2012年,王佳成立文具部門,開發出更多元化的產品,把膠帶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寫信給好朋友、怕旁人偷看,用保密貼封口,再適合不過;圖案可愛的保密貼,就是要讓保密膠帶更貼近現代人生活。過去絕大多數只有店家使用的易撕貼,也變化出新風貌,各系列圖案繽紛的易撕貼,搭配不同節日或場合,包紅包、寄信寄卡片都好用。過年貼春聯或展場貼海報,不必再動刀動剪,點斷式雙面膠帶一撕就開。書寫式Memo貼紙,可用於看書做記號或自助旅行時整理票根和各種單據。總之,簡單的膠帶可以變化無數功能,絕對超乎你的想像。(2013.08第49期新活水雙月刊)

知福惜福再造福 効勞神佛及眾生的宗教志工

香煙裊裊的行天宮,常年信眾熙來攘往,有人焚香膜拜祝禱,祈求恩主公保佑、消災解厄,也有人耐心排隊,等候一身青衣的勞生阿嬤幫忙收驚,以期安魂鎮魄保平安。勞生阿嬤,是信眾對行天宮効勞生的暱稱,効勞生是行天宮的資深志工,他們默默行善,為推動行天宮宗教、文化、教育、醫療、慈善等五大志業而奉獻力量。

宗教團體所屬志工中,和効勞生同樣遠近馳名的,首推慈濟,不論何時,但凡發生急難的地方,第一時間都可以見到這群人間活菩薩的身影。而伊甸基金會旗下有一個台灣微客公益行動協會,透過基督教會之間的合作,一年有高達5千人次志工自費到第三世界國家服務,是目前高中以上青年參與最熱絡的志工組織。

行天宮効勞生  一襲青衣、濟世度眾

對於行天宮的効勞生,外界最深刻的印象,應當是他們那襲青天色的長袍。這件道衣寓含「道心」之意,表示効勞生皆秉持無比堅定的道心,積極參與濟世度眾的聖業。

行天宮的志工,並非人人可以穿上那襲青色道袍。行天宮執事李楚華指出,早年所有志工都是効勞生,但是從15、6年前開始,新進志工只能先從事非宗教性事務(頌經除外),例如打掃環境、參與社會救助、導覽、量血壓等,服務滿2年且對宗教有興趣者,經考核合格,才能晉級為効勞生、參與祭祀科儀。然而必須具備5年以上資歷,擲筊獲得恩主公認可,才能進一步受訓替信眾收驚。

到行天宮參拜,一進門就有効勞生分送點好的馨香;希望解厄求平安,服務台有効勞生幫忙寫家運,指導應該參加何種祭解。効勞生做的不止這些,清晨天未亮,他們就會到宮裡打掃,或參與每日清晨的祭祀活動。種種奉獻與忙碌,都是義務發心、不求回報。

很多効勞生自願全年無休,縱使颱風天、風雨交加,天一亮他們就邁出家門,到宮裏効勞,高齡80以上的効勞生大有人在,總數1400名左右的効勞生中,幾乎天天報到的,有5、600人。已故英業達副董溫世仁的母親溫陳寶治在這裡服務40年,每天早上7點半到下午4點半,一年365天、全年無休,是知名度最高的勞生阿嬤。

打從腹中懷著溫世仁起,溫陳寶治就到行天宮服務。溫世仁出生時很難帶,6歲發生意外、造成腦部缺氧,讀高中時駕竹筏搶救狂風暴雨中被洪水圍困的災民而筋疲力竭、陷入昏迷,卻總在行天宮進行解厄儀式後,奇蹟似地撿回一命。溫陳寶治相信這是恩主公庇佑,79歲高齡仍然天天到宮裡服務。10年前溫世仁腦幹出血遽世,溫陳寶治傷心過度中風,不能來効勞了,還是幾乎每天要家人用輪椅推著她到宮裡拜拜,虔誠之心絲毫沒有動搖。

慈濟王玉祝  推廣素食、愛灑結善緣

「地球暖化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如何降溫?每個人都吃素,節能減碳,降溫就最快。」在慈濟擔任環保志工與香積志工的王玉祝,多年來足跡踏遍中山區校園和警消單位,以素齋便當與社區民眾結緣,宣導吃素救地球的理念。

王玉祝相信,一個素齋便當,可以引進無數個因緣,這些因緣環環相扣,就能生生不息、把「蔬食護生愛地球」的善念推廣出去。一場齋戒活動,所有資糧都由社區十方大德認捐,背後動員許多社區志工一起完成。

40歲以前,王玉祝是標準女強人,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不富裕的童年讓她懂得知福惜福,長年捐款行善。大約15年前,她受證成為慈濟委員,投入濟世助人的志工行列。然而,幾乎就在同時,她經歷生命中最大的磨難,女兒叛逆不羈、行為脫序超過10年,一度讓她無助又無奈。

王玉祝說,女兒從國中開始出現叛逆行為,她一邊拚事業、一邊當志工,經常忙到只能趁開車等紅綠燈的空檔扒幾口便當填飽肚子。那段日子,只要想到女兒,她總忍不住痛哭,一遍遍唱著「大愛的孩子」這首歌安慰自己、為女兒祈福。所幸在助人的過程中,她看到很多更不幸的案例,也得到許多師姐的鼓勵,了解這是一種因緣果報,除了不斷祈禱、給孩子祝福,真正無能為力時也只能輕輕放下。

現在,王玉祝的女兒已經漸漸回歸正軌,今年她報考6所研究所、錄取了5所。在媽媽的影響下,女兒學著吃肉邊素,更參加了志工見習課程,被視為是慈濟新生代的希望。這一來,王玉祝更加賣力奉獻,生活中有三分之二時間都在做志工,連老公也不時被她拖下來幫忙資源回收。

從做環保到他鄉訪貧 陳文賢樂在其中

將近10年前,陳文賢從職場退休,一開始只在慈濟擔任環保志工,一周兩天開環保車、整理資源垃圾。漸漸地,他愈做愈起勁,想要奉獻更多,於是再投身國際非政府組織,連續3年前往距離蒙古首都烏蘭巴托50公里遠處的國家孤兒院夏令基地,幫忙蓋房子、種馬鈴薯;另外,他又參加微客志工團的「拯救童年計畫」,去年到尼泊爾一處山谷裡的小村莊訪貧、教小學生念書,今年8月,他還要去內蒙自治區拓點,好讓更多有志參與國際志工活動的年輕人心願得償。

陳文賢的人生很順遂,從小到大讀書、娶妻、生子、就業一帆風順,但他相信因果業報之說,極大的好運,要以極度的誠心加以珍惜,否則好運隨時會消失,所以他一直以積極回饋社會為自己跟家人造福。在外商公司工作的最後幾年,他負責亞太地區事務,經常到國外出差,退休後,索性參與國際志工組織,既可以繼續走遍天下,也能順道助人,一舉兩得。現在,他成了全職志工,一趟又一趟自費出國訪貧,出錢出力也無怨無悔。

陳文賢說,在尼泊爾,他看到一個極致案例,一家好幾口同住一間破舊的小房子,一盞1燭光的燈泡是他們僅有的照明設備,一只鋁鍋是唯一值錢的財產,因為貧窮,才唸小學的3名小姊妹就失去笑容,他不捨地為她們取名「皺眉3姊妹」。「看到別人的匱乏,會更懂得珍惜自己的幸福,也願意回饋更多給社會上有需要的人。」「有能力回饋的人,是幸福的。」他如是說。(2013.08第49期新活水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