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要被無止境的拖帳,所以要自創品牌。」「一切都只是因應潮流演變、順勢而為。」成功將神明衣轉型為時尚精品的嘉義朴子「神斧創意精品刺繡」第三代小老闆周煥智如此淡然訴說家族事業轉型過程。
民間習俗,小孩受到驚嚇或體弱多病「歹育飼」,可以拿神明穿過的舊神衣披在身上;家中有人考試或遠行,則可以到廟裡祈求香火袋;用意都在趨吉避凶保平安。數年前,周煥智家族率先將神明衣縮小,做成可以結合香火袋的吊飾,成為自用送禮兩相宜的火紅商品,最高紀錄一個星期賣出2萬件。小神衣的爆紅,讓當時還叫做「鑫得行」的周家刺繡老店找到轉型契機,自創「神斧」品牌,成為一家從繡品開發、設計到生產、銷售一貫作業的文化創意產業。
一般民眾對台灣傳統刺繡的印象,多半停留在寺廟和廟會陣頭中神像穿著的神明衣、民宅供桌使用的桌圍、以及婚慶、宅第落成時懸掛的八仙彩等繡品。神斧卻把時尚元素融入神明衣製作,以蕾絲、水鑽、甚至LED等素材作裝飾,讓神明或神將夜間遶境出巡時更加耀眼奪目,增添廟會活動的熱鬧氣氛,積極開拓週邊商品並透過網路等通路擴大市場,讓原本只是宗教相關的文物改頭換面,成為年輕人也喜愛的裝飾品或生活用品。
來到神斧設在新北市新莊區的旗艦店「神明的店」,西向櫥窗裡一整排模特兒都是神像,每尊神像身上都是刺繡精緻的神明衣,即使在午後陽光強烈照射下,依然鮮艷奪目,負責人周煥智說:「品質差的繡品,很容易褪色,我們家的產品可以曬上好幾年依舊色澤如新。」原來,一般居家不喜的西向方位與刺眼陽光,竟是神斧產品最佳的品質見證。
周煥智是神斧周家第三代,在三兄弟中排行老二,目前負責全省實體店舖的經營,他的大哥周威忠掌管工廠生產線,小弟周讓廷則負責創意及行銷。同屬七年級生的兄弟三人發揮年輕人的創意,讓老一輩的手工技藝發揮得淋漓盡致,不斷為神明的衣裳變換新花樣。
朴子刺繡業始於清康熙年間,到1950年代日益興盛,除了布袋戲偶服、歌仔戲服,也生產結婚相關刺繡品,如八仙彩、新房布簾、繡花枕頭套等。鼎盛時期,開元路一帶聚集了20多家繡莊,全朴子有一半人口從事刺繡業,「朴繡」名聲享譽全台。神斧第一代周國欽在1966年成立「國欽工藝社」,以土法煉鋼方式騎機車環台推銷各類宗教信仰繡品,一步一腳印,打下今日根基。第二代周至雲接手後到大陸設廠,並將公司易名「鑫得行」,以大盤批發為主,一度搶下約7成市占率,成為國內最大的製造供應商。
然而,早年商場流行「口說為憑」不收訂金,周家經常因為中盤商倒債而無辜欠下巨額債務。後來又面臨大陸貨品低價競爭,生意愈來愈難做,周至雲逐漸領悟到自創品牌的重要。只不過鑫得行跟台灣多數傳統產業一樣,只賣產品、不賣品牌,甚至連店面招牌都沒有,而且原本做的是代工,若改走品牌,惟恐引來中盤及經銷商抵制,種種考量讓周家遲遲無法邁出改革的腳步。
小兵立大功、適時為家族事業的轉型發揮臨門一腳功用的,就是周讓廷想出來的點子~小神衣。
73年次的周讓廷從小不愛讀書,大學指考六科總分只有28分,靠著1600公尺跑步衝第一才擠進稻江休閒系,大三時突發奇想,把父親的神明衣縮小做成裝飾品帶到學校當伴手禮,讓同學驚艷不已…,這個故事,是神斧轉型傳奇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環。外人看不到的,是周家兄弟後續的努力,他們到內政部查出全台登記有案的廟宇,循址寄出上萬份DM,憑著熱情與傳承的用心,就像阿公周國欽早年騎機車環台推銷一樣,努力為自家產品找出路。
神斧的研發團隊更積極研發吊飾及公仔等周邊商品,開拓周邊繡品市場,每個月推出一項新產品,以快速的翻新速度杜絕防冒和抄襲,除了經典不敗款小神衣,又接連推出小繡花鞋杯墊、關刀造型隔熱手套、創意紅包袋…等。今年新春票房破億的國片《陣頭》裡的三太子神衣,也出自神斧的手筆,電影叫好又叫座,Q版三太子公仔隨之供不應求,神斧的生產線也忙到停不下來,工廠經常處於招工狀態中。
不過,無論周邊商品再怎麼熱賣,周家還是把它們定位在「前鋒」的角色,只用來製造廣告宣傳效果,讓神斧真正兢兢業業的本業,始終是真實的神明衣製作。
2007年正式成立的神斧打出「讓神明常換新衣」的行銷口號,而且堅持純手工、客製化原則,與大陸廉價品作區隔。2008年朴子配天宮媽祖聖誕,神斧在送給千里眼、順風耳的兩件將袍上各縫了1800顆施華洛世奇水鑽,閃閃發亮的神將出巡時引來民眾圍觀與讚嘆,從此,「水鑽神明衣」成為許多神明添購新衣時的指定款。
技藝失傳、求才不易,是周家深感憂慮的事。周煥智說,父親那一代擅長的是工藝,到了他們這一代,雖然因為從小接觸、對神衣製作流程耳熟能詳,但實際已經不大會做。而為了傳授及管理的方便,原本繁複的工序現在都打成流水線,將製作神明衣需的六大步驟一一拆解:從畫圖、打版、車繡、捏棉花、舖蔥到平車合裡,每位師傅專責一個步驟,不再需要樣樣精通,人才的訓練過程和時間因而節省不少。
多年為各方神明量身做衣,周煥智說,過程中的趣事講不完。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些宮廟會以起乩的方式請神明自己決定衣服的配色和尺寸等細節,如果神明的選擇讓他們覺得真的很不妥當,他們會據理力爭,所以他們「滿常跟神明吵架的」。當然,他們也遇過神明衣做好了、客人硬是不滿意而拒收的情形,他們也只能把神衣陳列在店裡當sample。不過說來很神,這些sample有八成總會被其他宮廟看上,只需小小修改一番就能賣出,誰說天下沒有「有緣神」?!(2012年第41期新活水雙月刋)
2012年5月12日 星期六
好山、好水、好茶 坪林茶鄉好風光
如果時光倒流,回到2006年以前,走北宜公路行經坪林,公路兩旁店家除了賣茶葉,絕大多數兼著販賣一些可以快速填飽肚子的小吃,如炒米粉、豬血湯、炸粿…。時至今日,同樣一段水柳腳路上,餐廳取代了小吃攤,店家紛紛在後院緊鄰北勢溪的沿岸設立戶外泡茶區,品賞在地美食、泡茶觀魚賞景,是注重旅遊品質的現代人專程來到坪林尋求的茶鄉生活況味。
2006年雪隧通車,對坪林的經濟活動帶來莫大衝擊。人稱「阿娥姐」的坪林導覽解說員林月娥說,雪隧之前,台北到宜蘭必經坪林,公路局每5分鐘一班車,現在的形象商圈當年就像一座大型停車場,塞車最嚴重的時候,從入口牌樓到坪林新橋不到300公尺,一個小時車子還開不出去。
阿娥姐的說法雖然誇張,但不難想像當時坪林車輛熙來攘往的情景。只是雪隧一開通,從台北走5號國道直達宜蘭,車程縮短一半以上,坪林一夕間門前冷清。多年來,坪林人努力想找回失去的商機,他們所能憑藉的,不是高度開發的人為建設,而是大自然賦予的優勢,好山好水及百年傳承出產的好茶,才是坪林最吸引人的所在。
坪林四面山脈綿延,雲霧繚繞,明初就有人開始種茶,「茶鄉」美名百年不墜。坪林文山包種茶係以青心烏龍烘焙,屬半醱酵茶,茶葉呈條卷狀,茶湯顏色金黃,喉韻甘醇、香氣幽雅清新。茶葉是坪林的核心產業,全區農業人口9成是茶農,可耕農地差不多都種茶,茶園面積900多公頃、年產茶葉超過70萬公斤。
除了先天氣候條件適合種茶,坪林與台灣其他茶產區最大的不同,在於全境位於翡翠水庫上方。1987年完工的翡翠水庫是大台北地區民生用水的主要來源,民生用水最懼污染,水質要求特別高,坪林全區為水庫集水區,農業活動用藥管制十分嚴格,時時檢測水質,形同為茶葉安全衛生設下一道額外的關卡。
在形象商圈擁有一家店面的德志茶園老闆鐘文元說,坪林全區都在水源保護區內,為了維護水源潔淨,所有可能造成污染的活動一律禁止。坪林區7個村就設置7座污水處理廠,山上每3到5戶人家共同設置一座小型處理廠,每個露營區也有單獨的污水處理廠,無論颳多大風、下多大雨,只要風靜雨停3天,北勢溪水就完全恢復清澈,翡翠水庫的水質最全台最優。
在翡翠水庫上游經營「鬍鬚茶園」的王成意,由於兼顧水土保持、用藥安全及環境保育,維持高品質的茶葉生產,先後於2001、2003年獲得神農獎殊榮。坪林文山包種茶在2006年北京第三屆「國際茶葉博覽會」擊敗14國近250種好茶,勇奪「半醱酵茶類」冠軍。這些都是坪林茶葉品質優良的證明,也是坪林掩不住的榮光。
近幾年,坪林包種茶積極轉型有機栽種,透過有機轉型,復育當地環境,讓產品更具競爭力。另一方面,坪林農會致力於多元化經營,透過在地商家研發推廣各式茶餐、茶產品,中式茶食如茶糖、茶糕、茶粿、茶梅、茶葉南瓜子,西式茶食如茶香牛軋糖、茶香蛋捲、綠茶酥、綠茶冰淇淋,以包種茶的清香去除甜點的膩口感。此外,茶皂、茶油等也是坪林知名的茶葉副產品,去年底,坪林農會以茶葉搭配特色茶葉副產品,推出「坪心淨沏」等3種茶禮盒,均入選2012農漁產百大精品。
坪林茶文化,在建築上的具體展現,是全台唯一的一座茶業博物館。坪林茶業博物館位於坪林舊橋旁,1997年落成開幕,採北宋時期閩南安溪四合院造型,建築外觀採長廊、圓門等仿古設計,以磚瓦與木材為建材,營造古色古香氣氛。內館共有5座:歷史沿革館、綜合解說館、活動主題館、多媒體放映室、茶藝館及茶葉販賣部。這裡定期舉辦各項茶葉及名家茶藝作品展示,除茶藝館外完全免費開放參觀,是茶鄉之旅不容錯過的一站。
茶博館周遭約3公頃的廣大山坡地,是「坪林生態園區」,保存各類植物生態,有茶花林道還有茶神陸羽亭、茶藝休憩區等。其中供奉茶郊媽祖的「思源台」是北台灣茶史的重要見證。地方盛傳,茶郊媽祖保佑考生特別靈驗,許多考生都持著包種(包中)茶香包前來膜拜,祈求媽祖恩賜順利高中。
危機,常常也是轉機。本身在坪林老街經營「福長商號」的阿娥姐說,從前大家習慣走北宜,根本不知道坪林還有一條全台最短的老街,雪隧通車後,從5號國道下坪林交流道,先到老街才到形象商圈,懂得欣賞坪林自然美的遊客踏進老街的腳步頻繁了,老街意外起死回生。
同樣具備導覽解說員身分的德志茶園老闆鐘文元說,坪林響應政府「一鄉一特色」政策,努力開發各式茶餐及茶葉副產品,至今已打響相當名號。以他們家最自豪的茶粿為例,從1997年元月開賣至今,人氣始終紅不讓,最高紀錄一天就用掉100斤米(做成茶粿約160斤),目前假日總是吸引很多遊客上門購買,平日也是超夯的團購美食。
坪林區公所經建課課長莊宏章說,為了加速坪林經濟轉型,2008年起坪林區公所配合新北市政府環保局舉辦「低碳旅行」活動,2009年並發行全台第一張「碳匯券」,民眾持券到強調不使用免洗餐具、落實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不提供塑膠袋、優先使用當地食材的「綠色商店」消費,店家便提撥10%金額存入坪林鄉植樹基金,植樹固碳,希望創造坪林低碳旅遊零碳排放、地球無負擔的新旅遊模式。
坪林低碳旅遊今年預計五月上路。五月,是坪林春茶採收、製茶完成的季節,緊接著六月就有年度盛會~茶區藝術季登場,遊客來到坪林,品味茶香之外,千萬不要忘記欣賞大自然之美,坪林區公所近年積極整修新舊步道,又利用「魚逮(造字)」魚堀溪護岸構造物新建了一條坡度平緩、適合親子共騎的自行車道,與原有的金瓜竂溪自行車道串聯起來,全長23.4公里,是國內最完整、最長的自行車道。無論是愛走路的、愛騎車的人,都可以在坪林發現新樂園。(2012年第41期新活水雙月刋)
2006年雪隧通車,對坪林的經濟活動帶來莫大衝擊。人稱「阿娥姐」的坪林導覽解說員林月娥說,雪隧之前,台北到宜蘭必經坪林,公路局每5分鐘一班車,現在的形象商圈當年就像一座大型停車場,塞車最嚴重的時候,從入口牌樓到坪林新橋不到300公尺,一個小時車子還開不出去。
阿娥姐的說法雖然誇張,但不難想像當時坪林車輛熙來攘往的情景。只是雪隧一開通,從台北走5號國道直達宜蘭,車程縮短一半以上,坪林一夕間門前冷清。多年來,坪林人努力想找回失去的商機,他們所能憑藉的,不是高度開發的人為建設,而是大自然賦予的優勢,好山好水及百年傳承出產的好茶,才是坪林最吸引人的所在。
坪林四面山脈綿延,雲霧繚繞,明初就有人開始種茶,「茶鄉」美名百年不墜。坪林文山包種茶係以青心烏龍烘焙,屬半醱酵茶,茶葉呈條卷狀,茶湯顏色金黃,喉韻甘醇、香氣幽雅清新。茶葉是坪林的核心產業,全區農業人口9成是茶農,可耕農地差不多都種茶,茶園面積900多公頃、年產茶葉超過70萬公斤。
除了先天氣候條件適合種茶,坪林與台灣其他茶產區最大的不同,在於全境位於翡翠水庫上方。1987年完工的翡翠水庫是大台北地區民生用水的主要來源,民生用水最懼污染,水質要求特別高,坪林全區為水庫集水區,農業活動用藥管制十分嚴格,時時檢測水質,形同為茶葉安全衛生設下一道額外的關卡。
在形象商圈擁有一家店面的德志茶園老闆鐘文元說,坪林全區都在水源保護區內,為了維護水源潔淨,所有可能造成污染的活動一律禁止。坪林區7個村就設置7座污水處理廠,山上每3到5戶人家共同設置一座小型處理廠,每個露營區也有單獨的污水處理廠,無論颳多大風、下多大雨,只要風靜雨停3天,北勢溪水就完全恢復清澈,翡翠水庫的水質最全台最優。
在翡翠水庫上游經營「鬍鬚茶園」的王成意,由於兼顧水土保持、用藥安全及環境保育,維持高品質的茶葉生產,先後於2001、2003年獲得神農獎殊榮。坪林文山包種茶在2006年北京第三屆「國際茶葉博覽會」擊敗14國近250種好茶,勇奪「半醱酵茶類」冠軍。這些都是坪林茶葉品質優良的證明,也是坪林掩不住的榮光。
近幾年,坪林包種茶積極轉型有機栽種,透過有機轉型,復育當地環境,讓產品更具競爭力。另一方面,坪林農會致力於多元化經營,透過在地商家研發推廣各式茶餐、茶產品,中式茶食如茶糖、茶糕、茶粿、茶梅、茶葉南瓜子,西式茶食如茶香牛軋糖、茶香蛋捲、綠茶酥、綠茶冰淇淋,以包種茶的清香去除甜點的膩口感。此外,茶皂、茶油等也是坪林知名的茶葉副產品,去年底,坪林農會以茶葉搭配特色茶葉副產品,推出「坪心淨沏」等3種茶禮盒,均入選2012農漁產百大精品。
坪林茶文化,在建築上的具體展現,是全台唯一的一座茶業博物館。坪林茶業博物館位於坪林舊橋旁,1997年落成開幕,採北宋時期閩南安溪四合院造型,建築外觀採長廊、圓門等仿古設計,以磚瓦與木材為建材,營造古色古香氣氛。內館共有5座:歷史沿革館、綜合解說館、活動主題館、多媒體放映室、茶藝館及茶葉販賣部。這裡定期舉辦各項茶葉及名家茶藝作品展示,除茶藝館外完全免費開放參觀,是茶鄉之旅不容錯過的一站。
茶博館周遭約3公頃的廣大山坡地,是「坪林生態園區」,保存各類植物生態,有茶花林道還有茶神陸羽亭、茶藝休憩區等。其中供奉茶郊媽祖的「思源台」是北台灣茶史的重要見證。地方盛傳,茶郊媽祖保佑考生特別靈驗,許多考生都持著包種(包中)茶香包前來膜拜,祈求媽祖恩賜順利高中。
危機,常常也是轉機。本身在坪林老街經營「福長商號」的阿娥姐說,從前大家習慣走北宜,根本不知道坪林還有一條全台最短的老街,雪隧通車後,從5號國道下坪林交流道,先到老街才到形象商圈,懂得欣賞坪林自然美的遊客踏進老街的腳步頻繁了,老街意外起死回生。
同樣具備導覽解說員身分的德志茶園老闆鐘文元說,坪林響應政府「一鄉一特色」政策,努力開發各式茶餐及茶葉副產品,至今已打響相當名號。以他們家最自豪的茶粿為例,從1997年元月開賣至今,人氣始終紅不讓,最高紀錄一天就用掉100斤米(做成茶粿約160斤),目前假日總是吸引很多遊客上門購買,平日也是超夯的團購美食。
坪林區公所經建課課長莊宏章說,為了加速坪林經濟轉型,2008年起坪林區公所配合新北市政府環保局舉辦「低碳旅行」活動,2009年並發行全台第一張「碳匯券」,民眾持券到強調不使用免洗餐具、落實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不提供塑膠袋、優先使用當地食材的「綠色商店」消費,店家便提撥10%金額存入坪林鄉植樹基金,植樹固碳,希望創造坪林低碳旅遊零碳排放、地球無負擔的新旅遊模式。
坪林低碳旅遊今年預計五月上路。五月,是坪林春茶採收、製茶完成的季節,緊接著六月就有年度盛會~茶區藝術季登場,遊客來到坪林,品味茶香之外,千萬不要忘記欣賞大自然之美,坪林區公所近年積極整修新舊步道,又利用「魚逮(造字)」魚堀溪護岸構造物新建了一條坡度平緩、適合親子共騎的自行車道,與原有的金瓜竂溪自行車道串聯起來,全長23.4公里,是國內最完整、最長的自行車道。無論是愛走路的、愛騎車的人,都可以在坪林發現新樂園。(2012年第41期新活水雙月刋)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