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開春,電影圈就傳出振奮人心的好消息:首先,標榜「正港台灣賀歲片」的喜劇片「雞排英雄」票房紅不讓,上映20天就高達1.1億元,它的後勢強勁,戲院檔期從1月底排到4月份;緊接著,國片有史以來最大成本製作的史詩巨片「賽德克.巴萊」獲得中影公司3.5億元資金挹注(總資金7億),得以順利完成後製並排定九月間上映。
「雞排英雄」是近4年來第3部票房破億的國片,之前兩部是2008年魏德聖導演的「海角七號」以及去年鈕承澤導演的「艋舺」,「海角七號」寫下了迄今國片史上最高的5.3億元票房紀錄,「艋舺」則是票房破億速度最快的國片,只花6天時間就衝過億元大關,最後累積2.6億元。
另外,由第二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作品改編的同名電影「父後七日」小兵立大功,1200萬元的小成本製作,卻開出令人驚艷的4500萬元票房。現階段的國片榮景,似乎正如政府在去年的年中所預告般:國片的黃金十年已經展開了。
以往,國片總是給人「意念強於敘事」、「不好看」的印象,無法激發人們花錢買票進戲院的動力,台灣電影市場國片票房百分比一度低落到只剩1.13%,幾乎是奄奄一息。
近期國片為什麼能夠吸引觀眾?「雞排英雄」導演葉天倫認為,「在地精神」發威是一大關鍵!國際影展策展人張三玲說,現代人壓力大,電影主要功能在娛樂,嚴肅或悲情的劇情不能撫慰人心,「好笑」跟「大家熟悉的事物」才是多數人想要看的題材。導演李崗則說,電影是「有根的工業」,電影劇情必須能夠喚醒共同的記憶,才能引發觀眾的共鳴。
從「海角七號」以降的幾部賣座國片,剛好都符合了這樣的特質。
「海角七號」是這一波台灣電影復興浪潮的領航者,片中沒有大明星,眾多「台味」小人物的遭遇,你我他生活中都可能會碰到,兩段時空相隔逾50年的中日戀情,更讓人深切感受到曾經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面對日本時那股糾纏的愛恨情仇。隨著片子大賣,戲中演員及相關商品爆紅,也帶動恆春觀光熱潮,網友整理出來的必看理由包括:非常好笑、笑點很自然的發生、內容淺顯易懂卻有深度、配樂很好…等。
「艋舺」以早年角頭活動頻繁的艋舺(萬華舊名)為故事舞台。在片中,艋舺的中學是純潔青年誤入幫派的地點;艋舺的小巷是埋伏打鬥的場景;到艋舺寺廟祭拜的人,是黑幫老大以及宣誓結拜的兄弟。艋舺的廢屋,是少年窩居、虐人致死、私藏刀槍之處。艋舺的佛具店等地方產業,是前黑道兄弟所經營。電影艋舺,是屬於黑幫人的艋舺。
這樣的題材,不免引發爭議,然而影迷說:不過是一部商業電影,何必太認真?導演鈕承澤則說:「我又不是拍紀錄片。曾經發生過的,就是真實的」。電影受到廣大支持,意味著它反映出某一部份台灣人民的真實生活樣貌,貼近許多人的認知架構。
「父後七日」以劉梓潔的得獎散文改編,電影走黑色喜劇風格,是台灣電影史上少數以喪禮為焦點的作品。喪禮碰觸的是心痛的傷情,「父」片卻不是要人哭,而是讓人笑中帶淚,導演在情節的穿插與排序上,情感收放的極好,情感情緒點到為止,但鏡頭帶過之處,人物對話的內容處處有情。
該片也有一些比較不涉及情的部分,像是婦女閒談,公祭時民意代表推擠別人佔好位置,親戚長輩叔叔阿姨用話語強迫孝子孝女做這個做那個,那麼愛管閒事、愛面子又愛好主持自以為是的正義,這不就是尋常的台灣人嗎?電影呈現了台灣禮俗和一群道地台灣人的面貌,有人就說:看的時候差點以為樓下的阿姨從電影裡面走出來了!
「雞排英雄」描寫的是夜市小人物的故事,把台灣人耳熟能詳的夜市氣氛、都市更新問題、社會運動、街頭抗爭等因素集於一身,同時又巧妙融入港式賀歲電影的熱鬧風格,影片的前半搞笑、後半催淚,替平時沒有發言權的廣大市井小民找到情緒宣洩的出口。
一部電影能夠大賣特賣,事後分析成功的理由容易,但若把時間拉回最初,好題材也會面臨資金募集的困境。投資者的第一考量是投資報酬率,在國片景氣處於谷底的階段,誰都不敢輕易投資,怕的是血本無歸。電影人想落實創意,除了靠有限的政府輔導金,更要比誰膽子大、心臟強,豪賭一把,輸了可是會傾家蕩產的。
說到導演的賭徒性格,魏德聖堪稱其中翹楚,好不容易「海角七號」清償負債、成為千萬富翁,轉個身又把賺來的錢全數拗下去拍「賽德克.巴萊」。王育麟拍「父後七日」,原本沒想上大銀幕,但是愈拍愈大,拍到預算花光、沒地方借錢,只好拿房子去抵押。「雞排英雄」導演葉天倫有一個曾因拍電影散盡家產的父親,父親失敗的經驗讓他記取教訓,戒慎恐懼逃避十幾年,最終還是抵不過電影的召喚,所幸他的第一次經驗也是成功的。
魏德聖以「海角七號」做為「賽德克.巴萊」試金石的事跡,電影圈內外人盡皆知。早在1997年,他在電視新聞裡看到原住民抗議事件而引發好奇,一頭鑽進霧社事件的史料研究,寫出「賽德克.巴萊」劇本,獲得2000年新聞局優良劇本獎。2004年他自籌兩百多萬元資金,拍了一支5分鐘的預告片,想要募資兩億拍出好萊塢規格大片,儘管試拍片的精緻技術和恢宏氣度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台灣從未有過類似的成功案例,加上本土電影不景氣的現實考量,沒有人敢貿然投資。4年下來,他只募到15萬。所以他先冒了一個別人眼中超驚人的險:抵押房子、負債3千萬、拍「海角七號」。他希望用這個作品來說服投資人:自己具有執行兩億夢想的能力。
葉天倫的父親葉金勝是資深電影人,他熱愛閱讀小說,將優秀台灣文學作品搬上銀幕,是他的畢生志業。葉金勝也是迄今將文學作品改編為影像最多的製片人。葉天倫從小跟著父親在片場、剪接室、錄音間打轉,高中三年,同學的周記是記錄瑣事,他卻一路寫影評,三年交出200篇影評。受到父親影響,他不知不覺走上電影路,大學考上世新廣電系,卻遭到父親的強烈反對,「你隨便去念個什麼科系都比讀電影有前途。」
25年前,葉金勝投資兩千萬元自製自導黃春明小說改編的電影「莎喲娜拉,再見!」結果票房不到500萬元,這次失敗讓他賣掉台北市民生東路的房子,也搬離位在中山北路上的豪華辦公室,一家人住進租來的舊房子重新出發,小小屋子還得兼當辦公室。當年不到10歲的葉天倫因此養成極度謹慎的個性,繞了一個大圈子玩劇場、做廣配音、主持電視節目,兜兜轉轉十幾年,才回歸電影路。
所幸現在政府開始重視文創產業,擬訂「5年旗艦計畫」,提撥百億國安基金輔導電影、電視、流行音樂、數位內容、設計及工藝六大旗艦產業。計畫自去年啟動,其中電影部門的預算是5年64億元,第一年投入7.6億元補助國片製作,最終目標是在5年間讓台灣電影在華語市場的市占率從2.3%提高至6.9%。
「電影產業發展旗艦計畫」希望以政府的7.6億元補助拋磚引玉,吸引民間再投入12.1億元製片資金。計畫啟動以來,不少科技業老闆展現高度投資興趣,正崴集團董事長郭台強入主的中影公司宣布第一年投入10億元製作影視,已知的投資計畫除了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還有陳大璞的「皮克青春」和林育賢的「翻滾吧!阿信」等。
國內電影人現在要拍片,資金募集似乎比「海角七號」之前容易了。但圈內人提醒,電影政策過於強調投資報酬率,以投資股票期貨的心態輔導電影,短期內拍不出賣座片的人會被捨棄,練習機會一旦被剝奪,人才培育計畫等於空談,這是需要戒慎恐懼的事。(2011.04新活水雜誌第35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